美華媒:中國鞋都轉型,應給小企業留路
年前一次慘烈的鞋廠大火,“燒”出了浙江溫嶺一場大規模的鞋業整頓。當地政府強制關停4000多家鞋企。
浙江溫嶺與福建晉江、廣東東莞一樣,均是中國知名的鞋業生產基地,從這里生產的各式鞋履,行銷到海內外各地。這些小作坊式鞋企,早年間依靠勤勞吃苦、薄利多銷逐步完成了原始積累,但在商業文明勃興的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下,簡陋的設施、粗放的管理、高強度的勞動、對環保的忽視、知識產權意識的薄弱,變得越來越不合乎時宜。
它們的存在令地方政府“愛恨交織”。因為它們既是民營經濟的重要建設力量、當地GDP的重要貢獻者,卻又多多少少給當地社會管理“制造”麻煩,涉及安全隱患、勞資矛盾、污染環境、品牌侵權、惡性競爭等問題。
奪取了十多條人命的大火事故,仿佛一樁“黑天鵝事件”,突然打斷了地方與鞋商之間對各類隱患的心照不宣以及相安無事的平衡。官方發動了一場“以整頓倒逼轉型”的社會保衛戰和經濟升級戰。事實上,大火并非毫無征兆的“黑天鵝”,若非大火,也可能發生其它危機事件;若非此刻發生,也可能在彼時到來,因為轉型的必然,一直隱含在溫嶺產業結構的先天不足中,更隱含在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時代命題中。
拖延也許會有不少鞋企得以茍延殘喘,但也會有更多的隱患相繼爆發,政府將疲于應付。此次溫嶺政府也是下了大決心,欲借此契機打破“口號大動作小”的轉型困境,跳出“逐小利吃大虧”的作繭自縛,打造一個現代高端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俱佳的“鞋業之都”。
溫嶺政府這種斷臂求生的改革決心值得肯定,同時要指出,方式應該更加人性化,講究溝通,做好安頓方案,做好政策引導,符合經濟規律和人心的接受范圍。轉型升級是為了更好地打開局面,應該按照利益最大化、代價最小化的原則進行。轉型升級在火災的催化下盡管尤為迫切,卻也不可能按照想象瞬間完成,而要有一個充分的科學論證,探索出適合鄉情的合作經營模式和監督管理流程。(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