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傳統產業電商聯盟打造創業新高地
把握商機 借力電商華麗創業
“網上訂單已占總銷售額的三分之二強,生意好時一天能賣出500雙。”在淘寶開店5年里,溫州鞋城經營休閑楊炳輝的網店生意蒸蒸日上。倉儲、打包,客服,配貨一應俱全,去年注冊一家皮鞋貿易公司,設計幾款屬于自己的皮鞋商標,把生產環節外包出去后專注做營銷,如果說在鞋城租賃店面算是一次創業的話,用他的話說這是低成本高效率第二次創業,目前生意比想象中的要好,利潤比實體店的批發價格高出一倍,“在鞋城經營了近十年,如果當初沒有及時轉身電商,這一切是無法想象。”
盡管網上生意紅火,楊炳輝說不會撤出市場,鞋城內的產品多來自二線以下的品牌,而二線以下的品牌又沒有足夠的能力自己開辟對外流通平臺,鞋城依然是小企業培育銷售市場的主渠道,在他眼中,利用市場積累的人氣,實現線上線下,虛實結合,這是他眼中最理想的營銷模式。
受惠于電子商務,改變的不僅只是楊炳輝一家。迪爾馬奇被譽為電商男裝領域的一匹黑馬,線下至今沒有開出一家實體店,年銷售額卻過千萬元。品牌的創始人,來自浙江蒼南的李君慧有著多年的服裝貼牌加工生意。不滿足只為他人做嫁衣裳,賺取微薄的加工費,2008年開始轉攻經營電商品牌迪爾馬奇,經過細分男裝休閑市場,大打優雅時尚、簡約紳士之牌,憑借先進的設計和制造工藝,很快在網絡上脫穎而出。
李君慧坦言,如果沒有電商,自己沒有更多的人力財力去構建線下龐大的銷售平臺,互聯網是個公平的平臺,賦予創業者一個公平的環境和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銷售中間層級取消成為可能。消費者更愿意直接與生產企業“對話”,而不是代理商或零售商,10年前,綠森數碼創始人婁韶山及時抓住這個細微變化帶來的商機,推出B2C在線零售,目前其在線零售品牌包括、索尼手機等國內外60多個著名品牌,并實行貨到付款、在網站購買的數碼產品,可以延長一年的保修期、推出了信用卡分期付款等特色營銷手段,迅速形成銷售熱潮,預計今年綠森數碼商城的銷售額接近10億元,比去年增加了近一倍。
競爭激烈 網上掘金越來越難
“網絡掘金成功背后都有一套先進的市場策略和運作模式,他們的成功多少得益于當年較早入市帶來的市場紅利。”市電子商務行業協會秘書長曹王強認為,眼下電商競爭趨于白熱化,電商過去的低成本優勢正在慢慢消失。
省去傳統門面的經營成本,本著以“倉儲+物流+客戶”兩點一線網絡平臺形式直銷,最大優惠讓利于廣大消費者,2011年打酒網成立伊始便被外界所看好。然而,僅僅兩年多時間,物流成本不斷攀升,利潤空間進一步縮小,網絡直銷業務不得不暫時“停頓”,目前只在網上維護老客戶。
溫州市甌海區的一家女裝外貿企業年產值五六千萬元,雖然有穩定的外貿訂單,卻處在利潤空間越來越小的瓶頸期,于是在2011年加入電商大軍。“做自己的品牌,讓外貿、內銷兩條腿走路。”
該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原計劃投入200萬元,在天貓商城推廣自創品牌。從招募運營總監開始,到美工、客服、物流等整個團隊的成熟運作,耗費了一個多月時間。此后,花錢如流水——開直通車、參加聚劃算等,點擊量靠砸錢砸出來。
不可否認,電商除了足夠的資本和實力,需要清晰的市場戰略和優秀的專業團隊,絕非一兩個人隨便做就能做起來,這幾乎成為中小微企業難以逾越的鴻溝。
溫州大學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振華教授認為,小微企業實力有限,借助第三方平臺實行專業操作雖說是一條可行之路,但京東、天貓、亞馬遜等龐大的綜合平臺很容易將其淹沒,建議在網上組建類似當年名聞一時溫州村、溫州街或溫州商城等,借助區域品牌助推小微企業在網上冒尖或許是一條不錯的道路。
優勢互補 抱團還需政策給力
這樣的“抱團”出擊設想很快在電商實踐大戰中發揮威力。
去年5月份,歐曼、迪亞等服裝企業在聚劃算上聯合推廣,20分鐘賣出2.6萬件,對此浙江鼎派服飾董事長唐文富認為,可以整合溫州服裝產業的優勢資源,你出襯衫我出夾克,組合一個分銷網站,跟他們拼‘供應鏈’。淘品牌、小二店做得再好,他們沒有生產線,總不會比我們更懂服裝吧。”
“這給我們一些啟示,整合產業集群優勢去打造‘電商聯盟’很有必要。”溫州服裝電商服務中心主任陳琦翔建議溫州要加快打造電商總部大樓、庫存分銷平臺、物流集散中心和電商人才培育平臺等電商抱團發展硬件環境設施。
按照他的設想,這些平臺可以入駐專業攝影、模特公司、電商培訓機構和第三方物流,形成完整的電商產業鏈配套服務區,同時企業之間可以資源共享,如每逢“雙十一”等重大活動做到快速出貨,降低成本。
這對眾多小微企業和網絡創業者來說,互通有無,優勢互補、無疑是最大的期冀,而這種合力撐大船的做法也離不開政策的引導。不得不承認,與杭州、深圳、成都等國內發達城市相比,溫州電子商務發展還有不小差距,如何營造良好的發展電子商務運營環境和氛圍,打造種類多樣的電商聯盟,使之成為溫州創業創高地,這是溫州發展網絡經濟必須面對的一個新課題。
從現實看,網絡經濟中的小微主體大多不具備登記注冊條件,也難以承受傳統標準的稅率,因而普遍存在著不注冊、不納稅的事實,因而無法享受政府補貼。對于這類網絡經濟主體,政府部門應該采取更好的方式,放水養魚、藏富于民。有些地方,對電子商貿業的小微主體,采取“注冊即免稅”原則,鼓勵其注冊,同時承諾幾年內不對其收稅,從而推動電子商貿業的陽光化與規范化。對文化創意、信息服務與智慧制造等領域的小微主體,采取“注冊即減稅”原則,鼓勵其注冊,同時承諾在幾年內對其稅收進行適度減免。這些政策,都可以在我們今后的實踐中予以探索和完善。(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