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服行業轉型之路或許才剛剛開始
在過去的兩三年中,傳統鞋服行業已經經歷了幾輪洗牌。首先是,北京奧運后的退潮讓一批區域性品牌首先離場,而門店遍及全國的大品牌們還在為當初的狂飆突進埋單;隨后是女裝企業,由于女裝受氣候環境影響更大,歷來存在著“南北不過長江”的現象,除幾家全國性女裝品牌,大量地方性女裝品牌經歷著“快時尚”和電子商務的雙重沖擊;業內資深人士預測——男裝洗牌也迫在眉睫。《IT經理世界》記者深入中國鞋服企業的幾大聚集區域:福建廈門、泉州,廣東廣州、東莞,浙江杭州以及北京、山東等地,發現幾乎所有傳統鞋服企業都在談論幾個關鍵詞——敏捷、門店、線上、融合。
“敏捷”一詞出現的頻率最高,它有個大名鼎鼎的雙胞胎叫“快時尚”,這對兄弟改變了傳統時尚行業的商業模式。傳統時尚是期貨生意——預估趨勢、提前量產、渠道銷售、周期收款。忽然有一天,傳統時尚們發現,將產品壓給渠道并不代表銷售實現。于是“高庫存”爆發,“關店潮”出現。打造敏捷供應鏈似乎是必經之路,但供應鏈的深入改造讓商品規劃和終端(門店)能力以一頭一尾的“啞鈴”狀雙重問題形式凸顯。
鞋服電商的市場份額雖然還不到5%,但已是一片紅海。一批立志做“輕公司”的先行者發現,最終還是一樣回歸到“重公司”的行列中。“淘品牌”的春天似乎只有那兩三年,他們同樣遇到了困擾傳統鞋服企業的那些問題——市場趨勢難以準確預估;庫存陰影揮之不去;同樣需要打造敏捷供應鏈,同樣需要做好商品規劃,甚至同樣需要做體驗店。沒有傳統鞋服十幾年積累的抗壓能力,淘品牌像陣風一樣消失無蹤——2011年排名前20位的男裝淘品牌、運動淘品牌已經全部消失,而排名前50的女裝淘品牌也只剩下了十幾個。
作為極其重視體驗的一個行業,現代鞋服在走向規;、集約化、標準化的同時,遭遇了來自消費者喜好快速轉變、供應鏈不暢、電子商務競爭的三重壓力。有鞋服行業人士自嘲——消費者喜好捉摸不定是“天作孽”,企業供應鏈僵化是“自作孽”,而來自電子商務網站們的競爭則是上帝之手在改變這個行業。而無論是線上網店還是線下門店,都是企業接觸用戶的最終陣地,傳統鞋服與互聯網時尚正在從各自困境出發,以不同手段和路徑突圍。(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