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購CEO:找到優購對百麗價值突破點
“千萬不要有壓力。”集團CEO盛百椒每天都很忙,卻為一件小事專門給張學軍打了一個慰問電話。
事情緣起一篇談百麗電商陣痛的網絡文章,撰文者意在探討傳統企業轉型電商的各種挑戰,經由網媒編輯類似“優購必死”的標題黨手法改造,文章本義被歪曲,繼而蔓延開來。
張學軍一直都沒有讀這篇文章,作為優購網的CEO,他幾乎是浮躁電商圈的一個異類掌舵者,很少出席各種電商論壇,也不太情愿接受媒體采訪。他給盛百椒的回復也只有一句:文章沒看,也沒有當回事。
“我是百麗優購項目的看守人,無論項目生與死,我都會待在這里,不會因為短期挫折而改變自己的選擇。”在優購位于北京健德門健翔大廈的辦公室,張學軍如是說。此前,已有數名高管離開優購,公司創立初期令人驚羨的“鐵三角”團隊已成往事,張學軍對此沒有怨言,但對外界由此揣測出來的危機論,他有些憤怒。
張學軍起身在白板上畫出了一幅架構圖,這是一項攻防兼備的整體戰略規劃,“我們一直是按照既定的節奏再走,并找到了優購對百麗的價值突破點”。
現在,他更希望整個團隊可以再“鈍感”一些,“我們知道優購未來能做成什么,現在只想安靜把事情做起來,我們需要有一個沉靜期”。
“鈍感力”一詞源自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同名作品,意在指“遲鈍的力量”反而是一種贏得美好生活的智慧。而在依舊浮躁喧囂的電商圈內,張學軍和他的優購可以借此突圍么?
典型防御樣本
在醞釀啟動優購項目時,一直負責集團并購投資業務的張學軍曾經找到了耀點100,希望可以控股,他在給耀點100創始人吳毅明的郵件中寫道:“時勢造英雄,遠比英雄造時勢容易得多,讓我加入你的計劃,我們共同來完成一次大的成功。”
吳毅明婉拒了這份邀請,公司也終因水土不服而倉皇謝幕,在跑路之前,吳又回過頭來尋求百麗收購。世易時移,此時的張學軍已無并購念頭,正是因為耀點100的合作未成,百麗才真正下定決心自建優購。
這算是百麗進軍電商的一個小插曲。此前,百麗管理層也曾經專門考察過美國電商市場,以驗證品牌B2C模式上的可行性。美國前十大電商中品牌商占據八席的格局,也給了他們極大的信心。
在2011年初,百麗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做一個類似美國GAP的品牌電商。彼時,好樂買與樂淘這兩匹鞋類電商黑馬正狂飆突進,其背后的資本支持、純市場化運作與互聯網玩法,這讓百麗有些不安,由此加快了優購項目的推進,2011年7月優購正式上線運營。
某種程度上說,百麗是傳統企業進軍電商的一個典型樣本,在起步期均持有較強的防御心理——眼見互聯網電商吞噬一個個傳統行業之時,企業必須要走在對手前面,做好防風險沖擊的準備。
此后,好樂買、樂淘均因資本原罪、經營不佳而敗下陣來,百麗在全網分銷以及優購網的發展上逐漸站穩腳跟,并成為鞋類電商市場的重要選手。
在這場競賽中,張學軍也遭遇了一些困擾,比如優購會被點評“缺乏互聯網基因”,而幾乎大部分的傳統企業轉型電商時,都會有此遭遇。在他看來,優購從一開始就從外界招聘了大量的互聯網精英,包括原CMO徐雷、原COO張小軍的加盟就是例證。“優購從成立到現在,集團完全是放開的,如果沒有百麗的支持,優購連現在今天的規模都做不到。”張學軍稱,不贊成將“傳統”與“互聯網”完全對立的說法。
單從結果看,優購基本完成了百麗電商戰略中的防御目標,在實現品牌業務的線上延伸的同時,了好樂買和樂淘。此時,外界更希望優購借此機會大舉攻城略地,繼續用高舉高打的方式,一舉奠定行業霸主地位。
張學軍卻有另外的打算,他一直堅持這樣的觀點:“傳統品牌企業很難有一個獨立的電商策略,只要你用線下的品牌,你就得對它負責。”比如,優購需要保持與線下價格體系的相對一致性,以維護品牌的價值形象。這其中,相對容易操作的是網絡專銷款和去年的暢銷款,較低折扣便能吸引客流,但當季新品的可操作空間相對較小,優購在季初基本只保持與線下8.5~9折價格優勢,而到季季尾則可以放寬。
“百麗鞋類業務的平均毛利率在60%以上,如果線下毛利放低到50%,是可以更快的速增加銷量。為什么線下沒有這樣去做?因為這樣會透支品牌的影響力及未來。”張學軍稱,優購同樣不會用透支百麗品牌的手段去做成長。
這意味著優購需要另辟蹊徑,在初期的防御型架構上,找到新的價值實現方式。張學軍的答案之一是基于對整個集團的IT系統改造,未來兩年內實現百麗的線上線下一體化。以O2O的方式實現大逆襲,是一種升級版的防御型策略,但能夠確保企業處于不敗之地。
張學軍對優購在兩年中積累的IT技術能力頗有信心。他開玩笑稱,自己養成了五六點早醒的習慣,第一件事就是看網站運行是否正常,當然這是網站上線之初時,“我們基本上已經跨越了電子商務的第一個門檻,即‘電子’這個門檻,優購平臺技術系統應該已處于同行業中位數水平之上”。
這是一種電商反向改造傳統母體的嘗試,優購與百麗集團以項目簽約的方式運作,大致從二個方面入手:一是進行物流平臺改造。今年4月,優購拿下了集團物流倉儲配送系統軟件開發項目,涉及百麗集團全國的153家倉庫,覆蓋范圍超過300多個城市,目標是打通原先各自發展的線下與線上物流體系;二是改造1.8萬多家線下店鋪的POS系統開放。該項目于今年8月份啟動,立足于實體店進銷存系統與電商平臺的融合打通,實現信息共享與協同效應。
張學軍做了這樣一個設想:未來,百麗集團自營商品將通過一體化的系統,將訂單流轉至距離下單地最近的店鋪,實現門店直接配貨、同城快遞,既節約了成本,又能夠當天到達。“百麗集團去年的營業額300多億,哪怕只拿出5%進行線上消化,優購將完全不需要再獨立備貨。”
早在2009年,百麗剛開始做淘寶分銷的時候,就曾經在華南區的幾家自營店做O2O一體化嘗試,但由于利益分配機制沒有理順,導致很多店員認為被搶走了銷售機會與提成回報,配合度較低,也就不了了之。
張學軍認為,通過吸取類似的經驗教訓,未來理順利益分配機制已不是問題,“一旦兩年內完成線上線下一體化,線上與線下將不再是競爭關系,而是合作伙伴”。
電商第四級
“僅僅實現第一級防守型目標,我們就能夠滿足嗎?回答是否定的!”8月15日,張學軍連夜寫了一封長文郵件,向全體優購員工發出了由守轉攻的信號,“優購不僅僅成為一家品牌網站,還有機會成為一家時尚定位的商城”。
簡單來說,優購要成為一家價位段在300~1000元,商品類別主要集中在服飾、鞋包和運動鞋服的時尚商城。張學軍有這樣一個判斷:大部分的線下商業業態一定會在線上出現,淘寶、京東商城和唯品會已形成電商三強,分別對應著線下集貿市場、家電3C連鎖業態以及閃購業態,唯獨時尚百貨業態還沒有真正的強者出現,這是優購的機會。
這種設想超出了一些業內人士對優購的預判,他們認為優購應先成為鞋類領域不可撼動的霸主,然后再謀求擴張。僅以服裝領域來說,天貓與唯品會幾乎已成為不可逾越的兩個對手。
張學軍對此的回答是優購要做電商格局的“第四級”,成為商品個性差異化與效率優先兼備的新型時尚類B2C電商。
實際上,整個百麗集團也正醞釀向、服裝類目的擴張步伐,這并非優購的單兵作戰行為。8月5日,百麗宣布斥資9396.3萬美元收購日本巴羅克公司約31.96%股權,進軍女裝市場,此后的9月8日,百麗又收購了國內四大休閑男鞋品牌之一的龍浩天地,以此切入高端男鞋市場。
不過,隨之而來的疑問在于,今年3月既已改名的“優購時尚商城”有多少機會可以殺出重圍,在線上時尚百貨市場立住腳跟?
張學軍認為優購擁有最好的機會,天貓、京東的模式基本追求大而全,以規模作為主導,唯品會的定位比較特別,主打清倉閃購概念,而國內的一些轉型線上的百貨公司在實力上遠不如百麗,相比之下,“優購奔跑下去的時間會更持久”。
機會有了,挑戰同樣存在。張學軍坦承,優購要走通時尚商城的定位需要應對兩大挑戰:一是商品的差異化、個性化,品類結構要進行優化;二是找到新的營銷推廣策略。
目前,優購網的運動鞋服品類銷量占比在60%左右,自營鞋類占比約15%,而在線下的時尚百貨業態中,銷售占比份額最大的是服飾,大約占比50%左右,鞋包占比15%,運動鞋服占比5-7%。這意味著優購網需要加大在服飾類目的比重,如何招商、采買與眾不同的服飾商品,就成為了優購實現突破的重中之重。
今年8月,優購網開始試水“香港直發”,由采買團隊尋找一批小眾且有格調的當地品牌,將其放到優購“香港潮牌”頻道,用戶在下單后,一周內將收到由香港直接快遞的商品。此外,優購也將加大在特賣頻道“購劃算”的招商與選品力度,力圖在唯品會與諸多平臺上的特賣頻道之外,找到差異化的突圍路徑。
除了商品的差異化突圍,如何在營銷推廣上找到新的發力點,也是一個待解難題。張學軍如此描繪目前垂直電商面臨的流量及營銷挑戰:“兩年前,市場上有100個聲音在叫,誰叫的聲音大一點,誰就有流量,誰就有增長。但是在今天,很多聲音都消失了,有幾個超級大鱷形成了,它們的投放當量與覆蓋范圍是優購無法比擬的。”
這是一個行業性難題,張學軍坦承并沒有找到行之有效的突破方式,不過,他堅信“只要你有獨特的商品,消費者自然會來”。
“我不太愿意去吹牛去說一些東西,這沒意思,事情是要做出來。”張學軍并不認為優購擴張品類的步伐過快,在他看來,優購其實還可以做很多事情,但終歸還是克制住了,“現在就是要做減法,做好商品個性化和營銷推廣,一個個品類去拓展”。
現在,張學軍每月會有一半的時間駐守優購的北京辦公室,他一再強調不會因外界干擾而刻意高調或急于擴張,“大家不都是以成敗論英雄嗎?再給我兩年,看我能否成為英雄”。(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