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攀巖熱”悄然重現
【中國鞋網-攀巖新聞】在競技攀巖界,一直流傳著一句話:世界看中國,中國看江西。剛剛落幕的2013第21屆亞洲攀巖錦標賽,再次印證了這句話—江西隊不負眾望,完美演繹了“巖壁芭蕾”,一舉奪得女子難度賽、女子攀石賽和男子速度賽三項桂冠,成為此次攀巖比賽最大的贏家。據了解,攀巖運動自1987年引入中國以來,這項集技巧性、驚險性和觀賞性于一體的極限運動,就以其獨特的魅力受到不少年輕人的喜愛。尤其是在東南沿海、西南及西北等地區。2011年,在南非德班舉行的國際奧委會執委會,還正式確認攀巖被列為2020年奧運會8個候選項目之一。那么,這項或將成為2020年奧運會的新增項目的極限運動,在南昌有著怎樣的發展?
南昌曾有短暫攀巖熱潮
“南昌的攀巖運動,也曾有過短暫的熱潮。”南昌新綠野戶外俱樂部的無名,早在10年前就開始玩極限攀巖,可算是南昌“骨灰級”的攀巖達人。
9月2日,無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說,早在2004年,攀巖風靡全國的時候,在南昌也曾興起過一股攀巖熱潮。那一年,南昌攀巖圈子迅速擴大,有許多年輕人加入進來,一些有條件的公共場所也都建起了室外攀巖墻壁,在很多攀巖館里,都能見到剛加入的新人刻苦練習的身影。
無名告訴記者,最多的時候,相對固定的巖友不少于100人。但是,短暫的熱潮并沒有將攀巖運動帶入春天。2005年之后,南昌的攀巖圈子大為“縮水”,巖友們紛紛改玩其他運動,堅持下來的人很少,一度只剩下二三十人。
“這其中有很多原因。”無名分析說,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場館。以前南昌沒有什么好的攀巖館,許多想要練習攀巖的人都需要到外地,如廣東、福建和桂林,這樣不僅耗時耗力很不方便,而且很多人難以承受經濟上的壓力。另一個原因就是現在很多人都缺乏吃苦精神,中途放棄的人很多。
如今又見“攀巖族”
雖然,南昌攀巖運動“沉寂”了幾年,但從2011年開始又漸漸回熱了。“攀巖是從登山運動中衍生出來的一種極限項目,目前南昌的攀巖場所有了較大的改善,又有一批新人帶動了整個攀巖活動的熱潮。”無名欣喜地說。
9月3日晚上8時許,記者來到南昌樟樹林甲戈攀巖館。雖然不是周末,但攀巖墻上一點都不寂寞。在一面十幾米高的人工巖壁上,幾名巖友正以絕美的身姿在陡峭的巖壁上飛墻走壁。
其中一位贏得掌聲的巖友叫小何,參加攀巖運動才兩個多月。他告訴記者,他最開始是陪朋友來玩,后來自己也漸漸迷上了攀巖。“看著你攀爬的這么好,真沒想到你還是個新手。”對于記者的肯定,小何笑著說,其實攀爬跟走路一樣,是一種本能,只是換了一個環境而已。
但是,第一次和女朋友來玩的楊先生卻沒那么輕松,剛爬到一半時,就因為恐高而不得不放棄。但是,經過教練的指點和鼓勵,再度上場的楊先生最終還是成功攀到了巖壁頂端。據攀巖館的負責人肖先生講述,平均每天晚上都有二三十個人前來玩攀巖,年齡最小的5歲,年齡最大的60多歲,男女都有。
逐漸壯大的人群
肖先生其實也是一名攀巖高手,2004年開始觸攀巖,曾師從中國攀巖界有名的“教頭”丁承亮。2011年開始,肖先生便將個人愛好變成了一種事業。“雖然現在玩攀巖的人還比較小眾,但玩攀巖的人群已經在慢慢壯大。”肖先生稱,南昌有個攀巖群,即甲戈攀巖群,目前已有60多名資深巖友。作為甲戈攀巖群的群主,肖先生還扮演著攀巖教練的角色。他告訴記者說,很多人誤以為攀巖都是用上肢的力量往上拉的,其實不然。攀巖是鍛煉協調性和平衡性的運動,首先要站穩,再借助大腿、腰腹和手臂、手指的力量協調用力才最有效。同時,在陡峭的巖壁上還需要全神貫注、保持冷靜,留意身體在巖壁上移動的每一個細節,設定并完成最有效的動作序列,這會訓練人形成集中優勢的快速思維。
一種終身運動
隨著攀巖人群的壯大,南昌的攀巖練習場地也在增多。除了樟樹林的甲戈攀巖,還有江西財經大學楓林校區的專業訓練館、象山森林公園、洪都公園和梅嶺獅子峰景區,都有非常好的攀巖墻,這些都為攀巖愛好者們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除了這些人工練習場地外,還有一些天然的練習場地也吸引著攀巖愛好者們的目光。如位于新建縣溪霞鎮的怪石嶺。此外,在離南昌不遠的九江,也開辟了許多新的天然巖壁供愛好者們使用。
“攀巖運動要真正火起來,或許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發展前景確實很不錯。”在肖先生看來,攀巖運動的參與性非常強,幾乎沒有任何年齡限制,是全年齡段都能參加的一種終身運動,是一種生活方式。(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