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閩商論壇沙龍對話 鞋服大佬談產品過剩
沙龍對話實錄如下:
人才仍是最大挑戰 制造業重規模與判斷
主持人:接下來要進入今天的沙龍環節,我們說到閩商要轉型,我們要聽聽領袖的級的閩商企業們是怎么進行轉型新的,進入中國夢·創新夢的沙龍環節,讓我們依次請出對話沙龍的嘉賓,我們請出丁世忠先生,許景南先生,施錦珊先生,陳田忠先生,陳新賢先生,陳冬先生!非常榮幸由我來主持今天的沙龍討論。
我們想聽聽諸位認為你們的企業今年面臨的最大的困難是什么?可以想一想,在我們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華人首富李嘉誠先生最近接連賣出大陸資產,尤其是賣出了廣東商場,套現30億元。我想請問六位,請問這是看空中國的舉動嗎?陳總,您覺得最大的困難是創新。
陳田忠:我覺得是創新。
主持人:對于李嘉誠這個舉動怎么看?
陳田忠:我覺得變革的時期總是隱藏著機遇,創新應該是所有企業家的共識,從低端往高端走就需要產業的升級,產業鏈升級需要原創,我們做企業往往會忽略這些,意大利人在生產產品的時候,是在生產藝術品,所以買意大利產品就是藝術品,買德國的產品就是買技術,法國人買浪漫,美國人買創新,中國已經通過三十年改革開放,已經從中國制造變成全球。
主持人:聽您的意思,您覺得創新是當年最大的困難,也是需要發育的地方,我們聽聽許景南許總的判斷,您覺得2013年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許景南:判斷,判斷來自好多方面,現在的產品過剩,經濟又有一些困難,市場飽和,在這里面存在著機遇,現在機遇在哪里?怎么去判斷?是出在內部的問題,還是外部的問題,這個要作出判斷,這個判斷很重要,對形勢正確的判斷,你只有正確的判斷,才有正確的措施,才能去預防預測,才能做出一些措施,目前我們在向前推進的時候,這個判斷是很難取得統一,我們是把原來的產業放棄,還是把原來的產業繼續提升,繼續突破。
主持人:你對明年的判斷是什么?
許景南:我們對我們自己很有信心,我們的上市公司是優勢,我們的產業模式有模式。
【企業目前面臨最大的困難】
主持人:你們判斷還是比較容易的,先給你丁總,您認為當前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丁世忠:我覺得這個行業規模很重要,和大企業比起來,我們的規模還很小,因為這個企業創新,要投入品牌,如果沒有規模是不行的,拿研發來講,一個企業一年的規模有20億,5%也就是1個億,一個企業如果沒法做到100億、1000億,研發是比較難的。
主持人:當前要的是規模。您覺得人才是最大的挑戰。為什么?
施錦珊:我是從事金融服務業,在中國的融資租賃上,已經進入了非常關鍵的發展期和轉型期,也是整合期,從我們行業的角度來看,是不僅僅是市場發展、制度規劃和創新,我們多次在行業協會組織了中國融資租賃行業的高端人才培訓,整個行業至今為止,中國的租賃行業和美國歐洲相比,中國已經有760多家租賃公司,在美國也將近有1000家左右,歐洲加在一起也不到1000家,在美國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大概有10萬人。公司的核心管理層和最重要的風控人才,在中國700多家能稱得上核心的人才不到2萬人,人才在金融服務行業是非常缺乏的。
主持人:施總也是閩商群體中非常特別的人才,我們知道閩商大多是制造業為主,從事金融服務的閩商不是很多,接下來產業轉型升級要做大做強制造業,還有服務業也要大力發展。
主持人:施總也是閩商群體中非常特別的人才,我們知道閩商大多是制造業為主,從事金融服務的閩商不是很多,接下來產業轉型升級要做大做強制造業,還有服務業也要大力發展。
陳新賢:人才。目前大家都在大力的發展,時代變革,包括全面升級,我們要有知識產權的發展意識,還有特區居民的發展目標,從知識產權方面來說,首先是人才,沒有人才就沒有知識產權的創新,以及以后我們國家在各個領域和國際市場競爭。陳總,你的是什么?
陳冬:也是人才,近幾年來,我們和國際上排名前五百前的企業接觸很多,比如說寶格麗酒店、范思哲、,范思哲酒店供應,我們是中國第一家,這么多的國際品牌,你要跟他工作在一塊,規劃設計建設都需要國際性的人才,我們集團現在從美國、歐洲、東南亞國家、香港、新加坡招聘了很多國際回歸人才,這些人才現在國內的人才就產生了很多矛盾,怎么去用這些人才,怎么和成功和在企業工作中的人才合作,這是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
匹克老總談應對成本上漲 創新和規模是兩大法寶
主持人:如何管理好跨國人才,三位嘉賓都是服務創新產業,不約而同都提到最大挑戰是人才,三位有各自不同的觀點,我們兩位制造業巨頭,對當前大勢有一個判斷,企業規模的增長。接下來有一些具體的問題,我也希望通過幾位的分享來給大家作一個指導。原材料和成本上漲帶來的挑戰,邱曉華老師在他的主題演講中也特別提到成本上漲是很大的壓力,丁總和許總你們是怎么去應對成本上漲的挑戰?
許景南:人工成本是不可逆的,要通過一些變革,通過流程工藝的創新變革來提高效益,化解一些人工成本。去年化工成本比較高,今年降下來了,可以通過很多方式,規模效應等等很多方式來降低,包括財務成本。
主持人:成本上漲是不可逆的過程,有一些具體的方法,比如規模效應,除了擴大規模以外,安踏還有其他的方法去應對成本上漲的壓力嗎?
丁世忠:我覺得成本上漲是一個通脹的問題,這幾年通過創新的拉動,能夠承載成本增長。規模,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成本優勢就越來越明顯。
中小企業仍面臨融資難的問題 期待政府放寬政治領域
主持人:丁總提到了創新和規模,這是應對成本上漲壓力的兩大法寶。您覺得當前的金融狀況和利率市場化的一系列金融動蕩對閩商有什么影響?大家應該怎么應對?
施錦珊:這不僅是資本市場貨幣市場的問題,已經對實體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從資金成本和金融服務行業的發展判斷角度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未來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不是很樂觀,雖然目前利率市場化已經走出來了,已經看到了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是未來小微企業的成本不一定會降下來,由于利率市場化的發生,雖然是客戶需求資金和出資人都有雙向選擇,恰恰會使更多的金融機構由于對市場經濟下滑的判斷,更不敢把有限的基金帶給下滑的實體經濟,他更會選擇優良的大型企業,這樣一來,對中小民營企業不是利好消息,而且可能成本更高,從今年下半年已經看出來了。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核心原因是無論你對大金融機構的出資人還是小金融機構的出資人,都是同樣一個道理,對小型企業的經營風險、發險,包括所有企業的風險,是目前小微企業的狀態。
主持人: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市場規律必然的選擇,這個里面政府會發揮很大的作用,廈門市政府的領導也說了很多廈門市一系列的舉措,只有政府把平臺搭好,企業家才有更好的發展空間。今年大陸的閩商占了50%,從資產規模來看,還有一大半的閩商是遍布在海外世界各地,兩位陳總,陳田忠和陳新賢是兩位的閩商華僑,您覺得作為海外的閩商華僑,怎么去把握中國大陸的市場機會?你們對政府有什么樣的政策期待?
陳新賢:不管是華僑,還是閩商,都希望是國家繁榮富強,希望福建老家能過上更好更幸福的生活,中國的市場是政治經濟學,在政治經濟學的前提下開展經濟活動,十八大過后,對經濟充滿了信心,我是做醫療健康產業的,社會資本進入醫療健康產業,這對我們來說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政治和經濟信息。
主持人:您最大的政策期待是什么?
陳新賢:最期待的就是能在政治領域有所放寬,希望效率更高一些。
主持人:第一點要放寬,有更高的自由度,另外政府要提高服務意識,提高效率。
陳新賢:我們的時間就是生命。
主持人:我們聽聽陳田忠陳總的判斷。
陳田忠:現在十八大以后,產業升級比較關注實體經濟,我認為在現在高端服務業,中國還是和國外有一些差距,安全人員方面,所以作為一個華商來說,應該要把自己中國這些產業走出去,在新一輪的經濟中找到著力點,提升產業的升級,強化市場意識,這樣就能夠在機會中穩健地走出去。
許景南:家族與現代企業不矛盾
丁世忠:家族企業要規模化
主持人:一個是要尋找到藍海,一個要做好橋梁。您覺得上市對企業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對未來的企業家有什么建議?
許景南:家族企業面臨現代化的企業制度,都是比較透明清晰的管理模式,系統都是樣的,包括整體的系統,社會責任都是一樣的,所以不要把它矛盾化,我認為家族企業在創品牌方面走國際化方面都會比較有利的,家族企業并不是一個壞名詞,它是一種企業結構的名詞。傳承方面,創始人不會把家業交給傻瓜兒子,兒子聰明就交給他,誰能建設起來就交給誰,上市公司并不是一個人說了算的。
主持人:那您準備交給誰?
許景南:現在還沒想好,企業內部的調整是每時每刻都在做的,通過某種方面把效益提高。
主持人:聽聽丁總的觀點。
丁世忠:其實絕大部分的中國民營企業以及華人企業應該多是家族企業,家族企業為什么能在華人世界中做那么大?它有它的好處,創業之處的互相信任,還有激情,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家族企業能夠成長起來。現在絕大部分家族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它是股權家族企業,還有很多小股東,我想家族企業要做大,一定要做成規模化。
主持人:我們知道安踏收購了意大利知牌FILA,這是必須的國際化,要走出去,安踏在這方面有什么經驗和我們分享?
丁世忠:我們還是已經務實,安踏品牌是在中國市場,縱觀整個國內企業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和失敗案例,但是國內的品牌作為消費品面對消費者走出去的企業成功的還是不多,所以企業走出去,我覺得有多種方式,我們就在嘗試走出去的方式,自己的品牌走出去行不行?行,速度還是比較快的,在這樣的情況中,品牌是一種文化,美國有那么多全世界的品牌,慢慢美國被全世界所接受,我們是一個上市公司,我們的定位是多一個品牌的公司,國內的企業第一個十年是做生產制造,第二個是做品牌,第三個十年,我們賣FILA,2007年上市,今年是整整六年,第三個十年就是利用資本杠桿。
閩商大佬談中國夢 安踏老總:做世界第一的品牌
主持人:今天因為時間的關系,每一個問題都是讓嘉賓分析最核心的觀點,后面我們還會關注閩商的動態,我們希望各個主辦方都會持續追蹤企業家的動態,給大家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最后請每個嘉賓跟我們再分享一下,我們的主題是中國夢·創新夢,現在大家多中國夢,每個人用一句話分享一下你的中國夢是什么,你對閩商企業家最想說一句話的建議是什么?
許景南:創一個國際品牌,我們每一個人的夢想能不能和國家的夢想串聯起來。
丁世忠:做領先世界第一的品牌。閩商作為其他的商幫,我覺得閩商還是要堅持愛拼敢贏誠信的作風。
施錦珊:閩商更多是和中國的傳統行業很密切,也確實是閩商的一些特點,我非常期望我們在閩商未來的成長當中能夠產生一批杰出的閩商經營家,而且已經晉級到世界級別的閩商經營家,這是我對中國夢的解釋。
主持人:不僅有實體經濟的實業家,也有金融家。
陳田忠:我是這樣想的,我想把高技能人才培際化項目,政府部門批準以后,這也是為轉型培養高技能人才,這個是我個人的中國夢,一個企業不斷為社會做出貢獻。
主持人:培養人才的夢想,就解決了他們三個人的難題。
陳新賢:我希望在商業中的人應該做事先做人,先把人做好。
陳冬:中國夢其實跟閩商傳統有莫大的關系,我們企業的愿景是復興國家人文精神,這是我的愿景。
主持人:我們再次把掌聲獻給臺上的六位嘉賓。請臺上的各位嘉賓合影留念!(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