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電商遭遇困境 是否還能迎來春天?
【中國鞋網-鞋業趨勢】垂直電商目前遇到的困境,更多是源于網購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還沒有釋放出來。因此,垂直電商需要從專業化和服務上來彌補不足,等待春天的到來。
2010年以來,電子商務的發展吸引了一批人,紛紛開設B2C的垂直電商。可這幾年下來,從欠貨款被封的“維棉”,到深陷裁員欠薪風波的奢侈品網站“走秀”,垂直電商的日子并不好過。
時間行進到2013年,垂直電商小伙伴們日子好過的幾乎沒有,僅僅上半年就有優菜網、酷運動、襪管家、大樹網、熱客等垂直B2C紛紛倒地,就連有“鋪店大戶”之稱的永輝超市,上線僅有月余的旗下生鮮類電商網站“半邊天”就已夭折下線。就算是那些活著的,要不就是紛紛擠入平臺電商,或者就是直接“找爹”投靠了事。
今天,人們再提電子商務一般都指平臺電商,不死不活的垂直電商成為這個領域的異數。我們禁不住會想:垂直B2C還會有春天嗎?
垂直電商面臨的“鴻溝”
高科技營銷魔法之父杰·摩爾,曾經創立了關于技術產品生命周期的定律,被稱為“新摩爾定律”。根據他的營銷經驗,他寫作了《跨越鴻溝》一書。這本書雖然是描述高科技產品的營銷問題,實際上對于所有企業來講,都有一個難以跨越的鴻溝。
摩爾認為,一個產品在起初都會被一批發燒友和嘗鮮者所接受,他們愿意接受新鮮事物,能夠忍受其中的不如意;但當這個產品要進入主流市場為實用主義者和保守人士所接受時,就要面臨考驗,摩爾把針對營銷人群的這一跨越稱為“鴻溝”,因為兩個人群的接受度和消費心理是完全不一樣的。
垂直電商在上線短期內快速獲得了第一批用戶的青睞,從而支撐其繼續運營下去。這批用戶就是來自那些勇于挑戰的“嘗鮮者”,之后是早期大眾,早期大眾受過良好的教育,深思熟慮,態度嚴謹,決策時間長,對意見領袖的消費行為有較強的模仿心理。摩爾把“最大的鴻溝”定位在嘗鮮者和早期大眾之間,不過那是對于新科技產品。
針對電商,也許通過社交媒體、網絡宣傳和用戶口碑可以跨越這個階段,吸引到一部分早期大眾。在這個階段垂直電商很容易獲得投資者的青睞,畢竟交易量會有一個爆發,有的垂直B2C甚至獲得了B輪融資。比如剛剛倒掉的酷運動,成立于2010年,在2011年就獲得了2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前景不能說不。
但這個時候垂直電商面前“最大的鴻溝”出現了,就是那些“保守人士”。他們的基本特征是多疑;他們的信息多來源自周邊的同事或朋友,很少借助宣傳媒體收集所需要的信息,其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狀況相對較差;他們從不主動采用或接受新產品,直到大多數人都采用且反映良好才行動。對于這部分消費者,普通的營銷手段難以奏效,唯一的辦法是你做到一定的用戶規模,像平臺電商那樣。
轉型面臨“兩難”
可對于垂直電商來說,這個階段面臨的問題卻是兩難。曾有一個電商從業者以廚具比喻電商:“當你想要吃飯,你會有兩種選擇,一是自己買一套餐具做飯吃,二是去飯館吃。可你都買了一套餐具,那還僅僅只做一頓飯么。”
垂直電商就是這樣,為了買建起了一個B2C網站,前期經營還不錯,可光這買鞋的就有名鞋庫、樂淘、好樂買等多家,而更具體到T恤、襪子都有對應的電商網站,搶占細分市場在開始可能是對的,它可以讓你很快成長為“小池子里的大魚”,但是細分市場容量有限,其利潤如何支撐一個電商網站的生態鏈。
實際上,經營網絡電商比實體商店并不像人們想的那樣“便宜”,對于一家電商來說用戶、流量、運營三者都不可少,而所有這些的核心都是圍繞“流量”來展開的,沒有流量就沒有展示、沒有用戶。曾經經營過一家休閑食品垂直B2C的吳幽算過一筆賬:一個月網站倉儲、物流及人力各項開支大概是7萬元,但市場推廣費用就超過5萬元,占比超過整體開支的40%。銷售高峰期,吳幽的網站曾經達到每天200-300單,客單價能夠達到150元的業績,不過最終還是將投資用盡,網站關閉。
京東、當當,包括蘇寧,他們是最早發現這個問題的敏銳者:既然已經買了一套完整的餐具,為什么只做一頓飯呢?于是他們開始由單品向百貨進軍。但現在,對大多數垂直電商來說,轉型空間又變小了,時間讓這個市場已經相對成熟,和這些轉型成功的巨頭相比,小型垂直電商很難承受轉型之變。
如果,不轉型呢?結果或許更可怕,當巨頭盯上了你的領域,你將如何應對。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范本。公開數據顯示,紅孩子在2009年時業績達到20億元,2010年反而下滑至15億元,2011年也是15億元,而同期京東商城等電商則經歷了年超200%的高速成長。紅孩子的營收能力下滑的同時,天貓、京東、亞馬遜等平臺類電商的母嬰類產品銷售卻在節節升高。
經過分析,垂直B2C面臨品類單一用戶黏性不足,電商運營推廣的渠道成本越來越高,平臺電商空間擠壓等一系列問題,“轉型找死,不轉型等死”,面對如此困境,垂直電商該如何面對?
垂直電商如何跨越鴻溝?
如今,大批垂直電商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倒下,表面看都是因為資金鏈斷裂,實際上背后的原因很多,除了上面說的市場環境原因,企業自身缺乏對市場、用戶的調整適應,或許是更為關鍵的問題。
因此,對于垂直電商來說,首先最需要做到的就是“順勢而為”,用雷軍的話說就是:“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 對于企業來說,從創業開始堅定目標從一而終的幾乎沒有,新創的企業最重要的是“活下去”。在此前提下,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和策略,去贏得用戶的肯定和喜愛,才是上策。
創業期的垂直電商不應該也不可能在品類上“貪大求全”,過多品類會讓供應鏈越來越重,拖垮自己,這不是創業初期的玩法。一開始應該占據一個有的品類中的一角,實現單點突破。最近火爆的RoseOnly就是單點突破的典型,這家只買玫瑰花的垂直電商,輔助以精美的包裝和造型設計,還有專業的遞送服務,比如在北京CBD他們就雇傭了一位高大帥氣金發碧眼的外國小伙送貨,很快就吸引了一批“大V”的眼球,借助社交媒體獲得了廣泛傳播。
垂直電商在吸引到用戶和流量后,需要在品類上下足功夫。在這點上,流行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品類要延伸,向一個平臺過渡;一種認為要深耕某一品類,做專做深,兩種觀點都有各自的成功案例。但我認為這是品類功夫的兩個方面:利用現有優勢擴充品類是為了養活自己,做專做深是為了抵御大平臺的入侵,兩者都是垂直電商的生存之道,缺一不可。
其次,品牌是垂直電商唯一可以抓牢的無形資產,需要特別重視。業內有句話,說“無品牌,不電商”,就是說只有產品獨特、個性鮮明的品牌垂直電商才能過得很好。劉強東曾經表示,在2013年垂直的B2C電商中“以自主品牌為主的有大量機會,但是以零售平臺為主的垂直電商注定是沒有計劃的。”
品牌的作用更在于標識,標識垂直電商在某個領域的獨特性和專業性。對于標準化產品都由平臺型電商提供了,獨立的垂直電商很難有機會。而垂直電商的機會恰在于個性化產品和服務,這是平臺電商無法精細化運作的領域。從消費者的轉變趨勢看,個性化需求也越來越強,垂直電商完全可以做平臺電商在專業化方面的補充。
最后,垂直電商更需要“借勢發力”,借助強大的平臺電商,為自己引入流量。在垂直電商領域普遍存在兩種模式,一類是做代理,一類是做自有品牌,前者只能依靠做價格戰,后者很難引來流量。要解決這類問題,更需要垂直電商借助外力。
躬耕家電十余年的左英杰,2008年創辦新七天電器網,專門賣家電,一開始新七天想做成電視的線上最大渠道。到2012年,幾大家電平臺打架打得厲害,新七天明顯感覺到了壓力。但到年底,新七天銷量卻反增70%,其中的關鍵就是“重兵做淘寶渠道”。左英杰將這描述為“無心插柳柳成蔭”,最早是為了生存希望淘寶業務養著官網,最后發現淘寶業務反客為主,成了主營。
在入駐平臺上,最典型的還是當當,這家自己就是平臺的電商,在天貓也開有旗艦店。這已儼然成為目前的一種主流,經歷了幾年電商的生死時速,大家都明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為了降低成本,提升銷量,紛紛到“人流量大”的地方扎堆開旗艦店,以圖在專業領域上做大規模,降低成本找出路。
前景可期
垂直電商還會有機會么?看看宏觀數據吧,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為2.42億,網絡購物的比例提升至42.9%。2012年我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金額達到12594億元,較2011年增長66.5%。2012年網絡零售市場交易總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1%。今年一季度,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達3520.8億元,同比增長36.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3%。
可見,網絡購物有兩個明顯特征:一是增長快,二是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例還很低,發展空間巨大。理論上說再有十個淘寶也可以消化掉。垂直電商目前遇到的困境,更多是源于網購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還沒有釋放出來。因此,垂直電商需要從專業化和服務上來彌補不足,等待春天的到來。(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