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積極涉足個性化自提服務“賭”未來
【中國鞋網-鞋業趨勢】國家郵政局有意推進快遞自提貨柜的發展,使得自提服務再次成為業內外關注的焦點。近兩年,天貓、京東、蘇寧易購等主流電商都在以不同形式開展自提業務,而這種“線上下單,線下自提”的服務,在解決“最后一公里”尷尬的同時,或將成為左右消費者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提模式或成電商標配
為了提升客戶滿意度,除了自建物流外,電商企業紛紛開始涉足個性化自提服務。因為節省人工、安全性強等,包括阿里、京東和蘇寧易購在內的電商都在嘗試創新自提模式,讓其儼然成為國內一流電商企業緩解配送瓶頸的新趨勢。
自去年8月京東開始試水自提貨柜后,這一在國外普及的配送模式開始進入中國消費者的生活。今年剛忙完“6·18”,京東就宣布加大自提貨柜的推廣力度,在北京、沈陽投放了6個自提貨柜。京東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運行得好,會進一步擴大本市乃至全國各大城市的覆蓋率。
不過,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雖然自提貨柜在國外已經鋪開,但目前國內電商企業更熱衷于設立自提點。去年“雙11”前夕,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天貓在線下設立的實體服務站,通過授權指定的服務站為其代收包裹。蘇寧云商則在線下實體賣場內設置“易購綜合服務專區”為消費者提供商品自提、商品退換貨等服務。此外,如“收貨寶”等專為電商消費者服務的第三方自提工具也應運而生。
難取代“門到門”服務
出于保護個人隱私的考慮,不少消費者并不希望快遞員送貨上門;一些上班族,白天家里無人簽收,送到公司,下班又發愁如何將貨物帶回家;還有些顧客選擇周末收貨,但是快遞上門時間不固定,影響了周末的私人活動。而自提服務可以滿足上述消費者的特殊需求,給顧客最大的自主選擇權,代價只是稍微多走幾步路。很多自提貨柜和24小時便利店的自提服務更是讓顧客可以隨時領取快遞,而且速度不一定比快遞員慢。
誠然,自提模式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但在業內人士眼中,“最后一公里”多元化是未來行業的發展趨勢,自提模式只是傳統快遞配送的補充,無法取而代之。
快遞咨詢網首席咨詢師徐勇認為,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快件“門到門”服務仍然是主流,快件自提是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形式之一。但從長遠角度講兩種模式在未來的市場占比可能會平分秋色,“不過,如果信息安全、快遞員違法事件得不到有效制止,自提模式的市場占比可能會越來越大”。
深入人心仍需時日
雖然各家電商均在發力自提模式以提升客戶滿意度,但目前該業務尚處萌芽期,想要被市場熟知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據業內人士介紹,自提模式需要高速快捷的信息管理系統,基于傳統的快遞取派、中轉等基礎上的信息技術是無法實現的。企業需要研發一套相匹配的,并利于末端數據采集、短信提醒、財務結算需求的信息系統。 這意味著涉足該模式的企業需要培養、引導消費者,讓他們從“等快遞”變為“收快遞”,這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成本和宣傳成本。
高昂的成本以及長時間的市場培養也催生出“收貨寶”等第三方代收貨服務平臺合作。據了解,“收貨寶”已經與瑪奴拉改衣、好鄰居便利店、金象大藥房和大量煙酒鋪等小型社區商業網點達成合作,進行快遞代收服務,目前北京約有2000家網點。線上主要與電商合作,通過自主開發的代收貨管理系統將線上線下銜接起來。“收貨寶”的收入來自上游的電商,也就是由消費者的選擇而來,然后與合作網點分成,每單大概1.6-2元不等。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商搶先布局自提模式是在搶占未來市場份額。在產品、價格等方面差異化不大的情況下,電商企業都希望通過配送售后等服務來爭取消費者。“當價格戰已成常態,服務才是比拼的關鍵。”對于電商行業而言,由于品牌、業態趨同,實際上能夠影響消費者購買選擇的是各個服務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