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土運動品牌深陷“后奧運”困局
【中國鞋網-行業新聞】中國本土體育品牌去年曾遭遇重大危機,門店大幅關閉、盈利預警、管理團隊換血,庫存居高不下、訂單下滑等原因幾乎成為所有本土體育品牌揮之不去的“陰霾”,其中品牌成為其中“重災區”之一,在北京奧運會結束后的四年時間內,李寧幾乎遭遇了要面臨的所有問題。
業績集體淪陷 國外大鱷搶占地盤
李寧公司今日公布今年上半年業績,較去年同期應占溢利0.44億元人民幣相比,該集團上半年凈利虧損1.84億元人民幣。加上之前公布的業績的等國內五大體育用品公司全線虧損。
國內五大體育用品公司無一例外地都采用了斷臂止血的方式來應對行業下滑。李寧公司在今年上半年關閉了大約400家低效店;另一家國內運動品牌今年上半年突然大幅關店601家。安踏店及運動生活店較2012年底的8075家減少241家至7834家,兒童體育用品系列店數目減少22家至811家。
業內普遍認為,今年關店潮仍不會停止,目前來看行業短期內難以走出谷底,企業減少店鋪數量一方面可以降低運營成本,減少過度擴張帶來的庫存,另外一方面也是對于不健康渠道的重新整合。華創證劵分析師唐爽爽認為,目前,該行業還處于調整中,從李寧、安踏等近期公布的數據來看,雖然仍未走出谷底,但上半年去庫存較去年趨于好轉。
相較于國內企業的業績下滑,規模收縮,卻借機擴張,在中國銷售額增速放緩的情況下,進一步打壓中國企業,在去年開了800家新店的基礎上,今年5月再次宣稱將在中國更多城市開店。
全行業促銷 面臨洗牌
在北京地區皂君廟的“法雅體育工廠店”,標著“打折”、“促銷”的體育用品琳瑯滿目,折扣力度更是讓人“瞠目”,新品折扣在6至7折,部分產品最低折扣可以到1至2折。
阿迪達斯折扣店全場七折,如2012年冬季男款羽絨服售價2280元,七折后僅1596元;、新品折扣也在6折上下,如361°春季最新男款打完折后僅售203元;李寧運動鞋原價多在三四百元,六折后售價不過百元。
這場最初由國內二線運動品牌掀起的“促銷潮”,在蔓延至李寧、安踏等國內一線運動品牌市場后,如今又“燒到”了阿迪達斯、等國際一線運動大牌市場。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體育品牌盲目擴張,其實是資本驅動造成的惡果,為了追求業績報表的耀眼成績,大量開店、大規模生產后,高庫存必將隨之而來,“現在大家都不得不斷臂求生。整個行業將迎來一輪大洗牌,目前就看哪一家品牌改革堅決。”
國產運動品牌為什么缺乏“耐力”
對比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知牌能夠看出,除了奧運會、世界杯這樣的體壇盛會,他們還會尋找一些在全球范圍內備受關注、賽事間隔較短的體育大賽作為長期合作對象。例如,在歐洲五大足球聯賽、美國四大體育聯盟、網壇四大滿貫等國際大賽期間,耐克與阿迪達斯的產品都隨處可見。
相反,國產運動品牌消費熱情主要爆發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雖然當時產生了大量的消費需求,但是進入后奧運時代,國產體育品牌逐漸缺乏切實有效的品牌經營能力和后續營銷手段。盡管他們也曾分別邀請數位中外體壇明星為其代言,但其帶來的影響力及商業效益均遠不足以達到預期。其實,這不是明星影響力不夠大,真正的原因還在于國產體育品牌競爭力的不足所致。(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