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IPO不開中小企H股另謀出路 稱赴港融資是下策
【中國鞋網-鞋企股市】楊林赴港上市的態度就不是非常堅決。‘類似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港股的關注度并不高,市場估值也較低,盡管香港上市的整體成本要低于A股,但融資總額也相應降低。因此,A股IPO不開閘,真的讓人很糾結’
A股IPO前景不明朗,企業難壓制融資沖動,思變,有意在H股“安家”。近日,中金公司、中國信達、秦皇島、廣匯汽車等企業先后傳出欲赴港IPO的消息,包括光大銀行在內的多家城商行也表達了赴港上市意愿。
港交所也是笑迎內地企業。8月6日,恰逢香港聯交所H股上市20周年,聯交所主席周松崗表示,內地企業赴港上市集資,是內地與香港合作的重要成果,為內地及香港的經濟皆帶來莫大益處。未來香港市場要抓住兩大方向,其中一個就是“內地資金流向國際金融市場”。
投行人士認為,如果第三季度前IPO還沒有明顯重啟跡象,轉投香港市場的企業將會持續增加。但在業內人士看來,H股的投資者主要是機構投資者,對中小企業興趣不高。
“希望能夠再堅持一下,實在不行就去香港。”楊林(化名)是一家A股擬IPO公司的董秘,A股IPO重啟時間一拖再拖,讓這家在上市路上煎熬多年的企業感到焦急。楊林之所以還要“再堅持一下”,與H股上述特點不無關系。
IPO不開:企業另謀出路
日前,有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中國國際金融公司(下稱“中金公司”)已經開始了IPO準備工作。消息是從中金公司紐約辦公室的一次會議中傳出。中金公司新任董事長金立群近期到訪紐約辦事處時提及了上市的可能性。
中金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2009年之前中金公司依靠承攬眾多過期境內外IPO項目領銜國內投行第一梯隊,但2010年后,隨著上市主要群體的改變,中金公司逐漸被中信證券、海通證券等趕超。這些券商依靠資本市場的助力,進行資本擴張,在創新業務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而中金公司則受凈資本限制,無法實現其他業務的突破。今年5月,同屬匯金系的銀河證券今年成功在香港上市,中金公司或許有所觸動。
受到這個啟示的中資機構還不止中金公司。同樣傳出有赴港上市意向的還有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信達”),該公司的動作比中金公司還快。消息稱,股改滿三年的中國信達已經正式啟動赴港上市計劃,融資金額或為20億美元。信達有望成為華融、長城、等四大公司中首家上市的國有資產管理公司。
此外,內地最大運煤港口秦皇島港口和內地鞋服品牌企業也傳出赴港上市的消息。其中,秦皇島港屬于A股在會企業,已經處于預披露階段。富貴鳥則已經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并會以H股全流通形式于今年第四季度上市,計劃募集資金金額為2億至3億美元。
之所以要執著于IPO,除了融資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給PE(私募股權基金)創造退出渠道。高額的回報率、低廉的成本,IPO一直都是PE最為青睞的退出渠道,過去幾年在創業板高估值的環境下,PE賺得盆滿缽滿,但IPO的停滯讓PE行業陷入寒冬,盡快退出成為當下的生存法則。
新疆廣匯汽車服務股份公司(下稱“廣匯汽車”)就是最佳案例。今年5月,IPO財務核查呈現轟轟烈烈之勢,廣匯汽車提出了終止審查。有消息稱,該公司將謀求H股上市。據了解,廣匯汽車股東中云集了大批PE機構。
“廣匯汽車退出IPO,能夠讓PE手中的股份流通,實在缺錢的可以賣掉,愿意等的可以根據公司的IPO計劃做出調整。一切都比死等A股發行要好。”上述中資投行人士說。
赴港融資:其實只是下策
企業有意H股,H股也樂于送順手人情,但赴港融資真的是最佳選擇嗎?
“2至3家終止審查的企業已經有意向去香港上市,此外,部分儲備企業也開始咨詢赴港上市的事宜。”華南一家大型券商保代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從趨勢來看,下半年,港股IPO市場會越來越活躍。”
清科集團統計數據顯示,7月份完成IPO的4家內地企業全部選擇在香港主板掛牌,分別為IT行業的中國擎天軟件、房地產行業的當代置業、傳媒行業的智美集團和從事包裝的中國鋁罐,合計融資2.55億美元。
據畢馬威統計,今年上半年香港聯交所共有21宗交易,總融資額達394.8億港元,在全球交易所中排名第四。其中內地企業15家,融資額347億港元,占到香港上半年總融資額的87.9%。中石化煉化和中國銀河證券分別融資139億和85億港元,成為全球第二季度IPO融資額中的佼佼者。
“未來會有更多內地企業來港上市。”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致辭時表示,未來香港的作用不再局限為資本輸入及股權上市,還將成為內地市場國際化的窗口,及國際投資者參與內地資本市場發展的橋梁。
經過20年的發展壯大,H股群體已經從6家上市公司,總市值占港股市場0.61%,變成了176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4.2萬億港元,占港股市場的20.37%;成交額占比也從3.01%躍升至38.34%。20年來,H股公司在香港市場累計籌資15252億港元。
“H股市場化程度非常高,上市便利度非常高。對內地企業來說,從融資成本的角度來考慮,香港市場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香港一家中資券商投行部項目經理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不過,H股的投資者主要是機構投資者,對大型企業的關注度相對較高,因此,中小企業赴港上市的沖動并不強。”
確實,楊林赴港上市的態度就不是非常堅決。“類似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港股的關注度并不高,市場估值也較低,盡管香港上市的整體成本要低于A股,但融資總額也相應降低。因此,A股IPO不開閘,真的讓人很糾結。”楊林說。
市場監管:不容南郭先生
值得指出的是,無論是A股,還是H股,或是海外市場,IPO市場的監管日趨嚴格。
8月1日,證監會主席肖鋼在《求是》雜志發表署名文章《監管執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石》,被業界視作肖氏理念首次亮相。文章稱,“寬進嚴管”、加強監管執法是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監管轉型的“著力點”。資本市場監管將扭轉“重審批、輕監管”傾向。將“主營業務”從審核審批向監管執法轉型,將“運營重心”從事前把關向事中、事后監管轉移。對不該管的事情,要堅決地放,對需要管好的事情,堅決地管住管好。對違法違規行為,毫不手軟地追究到底、處罰到位。
“這輪IPO停滯始于監管風暴,或許也會以監管改革而終,但改革涉及的利益方太多,進程非常緩慢。”上述保代表示,“這一監管趨勢與國際市場同步。”
在美國市場,一場關于IPO的監管風暴也悄然興起。外媒報道稱,美國金融業監管局(FINRA)正在調查股票分析師和尋求IPO的公司之間的會談。FINRA關注的焦點在于IPO前的會議。在這些會議上,銀行的分析師和公司管理人士會面,而這些管理人士恰恰是面試IPO潛在承銷行的人。
“全球資本市場關系越來越緊密,企業跨境上市變得越來越普遍,但各國、各地區之間的法律、法規等存在差異,這讓有心人有機可乘,因此,為確保市場公平,市場監管會越來越嚴格。”上述中資投行人士認為,“中國企業無論去哪一個市場融資,都需要練好內功。”
事實上,香港市場的監管也日趨嚴格。去年年末香港證監會推行的保薦人監管新規將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實施,新規建議保薦人須就虛假招股書負有民事和刑事法律責任,若經定罪最高可監禁3年和罰款70萬港元。基于新規,聯交所還出臺了數項新措施,包括為期8周的“冷靜期”;公布發回申請的保薦人名稱等。
8月12日,香港媒體報道稱,由于外界對香港上市公司素質問題的質疑。香港證監會將主動出擊,加強監察上市公司力度,經常更換核數師、財務總監頻頻跳槽,以及關連交易特別多的上市公司,更會被香港證監會重點關注。(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