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評電商布局開放平臺
2013年7月29日,京東()在其舉辦的大型開放平臺供應商大會稱,2016年開放平臺業務將占到京東整個平臺的一半。此外,京東宣布將技術、服務、財務和自有物流的支持打包,將開放平臺定位于“賣家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并承諾在上述四方面做出升級改進。開放平臺的具體規則,會在今年三季度發布。
2013年4月17日,凡客誠品CEO陳年,在2013鞋服電子商務峰會上第一次公開宣稱,要將凡客(V+)這一平臺,開放給更多的傳統品牌。
2012年7月6日,蘇寧易購開放平臺戰略發布會上,蘇寧易購高層解讀了開放平臺的模式和招商政策。蘇寧易購開放平臺根本不同之處在于嚴格控制供應商,定位于中高端,絕不做大市場的模式。
而在此之前,100%依靠開放平臺吸引賣家到淘寶開C2C網店、到天貓開設B2C旗艦店的淘寶網,儼然已經賺得盆滿缽滿,幾乎成為消費電商行業內,唯一規模性盈利的電商企業。
二、數據對比
2.1京東開放平臺核心數據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自2010年10月,京東開放平臺上線至今,已成為僅次于天貓的國內第二大B2C電商POP平臺。
——賣家數量:已從最初的數百家上漲到接近3萬家,賣家數量季度復合增長率為60%。其中,2012年月銷售額10萬以下的賣家實現了175%的銷售額增長率,月交易額10萬到100萬的賣家增長率達210%。
——商品品種(SKU):從數萬個擴展到約1100萬個,季度復合增長率約70%,高于行業增幅。
——平臺交易額(GMV):
2011年,京東總銷售額為300億,其中開放平臺銷售額約為30億,占京東總GMV10%。
2012年,京東總銷售額約600億,其中開放平臺交易額為120億,增長率約達300%,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按整體15%傭金測算,京東當年可實現18億的POP平臺運營收入。
2013年,京東計劃實現自營+開放平臺的交易額達1100億,京東自營和開放平臺提供了超過700萬個的單品庫存。
到2015年,京東預測開放平臺上核心的20%賣家,會占到總體銷售額的80%。
到2016年,京東預計開放平臺交易額,要占整個京東交易額的50%。
2.2電商開放平臺準入、運營標準數據比較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通過準入門檻、保證金、扣點率和平臺使用費,對天貓、京東、當當網和亞馬遜中國四家典型電商的開放平臺,進行詳細對比評測后發現,各家電商平臺招商政策大同小異,詳見下圖:
2.3企業開展電商選擇的電商開放平臺數據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報告數據顯示,企業電子商務業務開展基本以和第三方平臺開店和獨立品牌網上商城為主,根據調研數據可以看出,排列十的分別是:淘寶/天貓、自建獨立B2C商城、京東商城、蘇寧易購、亞馬遜中國、騰訊拍拍網、QQ商城、當當網、一號店等。由此看出,傳統企業觸電時,對大型電商平臺相對比較青睞。
三、分析點評
目前電商自營商品普遍虧損比較嚴重,而且沒有較好的盈利模式。為了實現流量變現,各大電商紛紛開發第三方平臺,增加商家入駐,擴大交易額,提高毛利率,已儼然成了一重要行業發展趨勢。
各大平臺型電商對供應商資源,尤其是核心品牌大賣家的爭奪戰,也在悄然打響。以下為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為您帶來的點評。
觀點一:“開放平臺戰略”有助京東改善財務狀態,推動IPO進程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研究員
我們從京東本次首屆開放平臺合作伙伴大會上釋放出的信號,我們不難得知,京東視開放平臺是為未來兩三年內公司盈利的希望所在。基于開放平臺較自營較高的毛利率與請運營成本,這有望改觀京東的整體盈利能力。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研究員認為,從財務與資本層面看,我們認為,京東把開放平臺放在戰略這么一個高度,不僅有助于大大提高公司的交易總額(GMV),提高電商運營盈利能力,實現自我造血功能;而且,有望一改多年的財務虧損狀況,給投資者一份滿意的答卷,并最終為實現IPO做好重要鋪墊。
此外,我們通過當當網財報解讀發現,2012年以來,當當網來自第三方平臺收入快速增長,由Q1的2億增長到Q4的5.48億,同比增長169%,環比增長60.6%。當當在3C、服裝、鞋、酒、食品等百貨領域的引店使得第三方平臺收入激增。
另有數據研究表明,開放平臺使京東的毛利率提升0.5個百分點,原因是開放平臺是收取傭金模式,其邊際成本很低。開放平臺一方面可以快速做大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則可以貢獻凈利潤。正因為如此,在京東計劃里,到在2015年其開放平臺的銷售額占比將達到50%。
觀點二:開放倉儲物流既對抗馬云的“菜鳥網絡計劃”也能給京東帶來可觀的運營收入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研究員
此外,我們注意到,京東還針對賣家的技術、物流、服務、財務等開放平臺的全新政策,特別是京東所提到對商家倉儲配送方面的物流支持,對賣家供應商而言是最吸引人和最實在的。
在最新的開放平臺政策下,京東占地面積約120畝的“亞洲一號”上海物流中心及第三方倉儲系統,將正式對第三方商家開放,預計年底可投入使用。而到2013年底,京東的倉儲面積將超過100萬平方米。劉強東稱,京東以后會將多余的物流配送能力出讓給其POP開放平臺上的商家。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研究員認為,京東此舉,不僅使得物流有望成為京東的核心盈利模式之一,還可盡最大程度減少賣家被馬云的“菜鳥網絡計劃”一網打盡的可能,通過搶先瓜分淘寶線下大物流、大數據龐大市場,從而達到“一箭雙雕”目的。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蘇寧易購開放平臺僅物流配送方面的收費就頗為可觀,每件商品服務費為:小件1.2元/件,中件2.4元/件,大件2.9元/件。每個訂單價為:小件4.0元/單,中件為5.5元/單,大件為6.7元/單。續重費均為1.5元/kg。這還不包括,倉儲外包、打包包裝等有關費用。可見,倉儲物流的開放,也能給電商帶來可觀的運營收入。
觀點三:電商平臺須把好入駐商家“審核關”開放平臺才能又好又快發展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師姚建芳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師姚建芳認為,對入駐自家平臺的商家進行方檢測、審核與后續監督,以保證消費者權益,本是電商的應盡義務。
由于電商平臺或渠道的特殊性,消費者權益往往難以保障。而網購商品質量問題,最根本之道也就在于如何對于在電商平臺上從事特定商品銷售,尤其是一手商品銷售的賣家或企業的合法或正規資質的核驗。
有調查發現,本應是電商基本義務的第三方檢測卻往往流于形式、標準不一,甚至存在因利益關系,電商平臺降低入駐商家因資質不實而應承擔的風險,對部分商家予以包庇的現象。但這個是電商需要也是盡快需要完善的地方。
隨著電商平臺市場的迅速發展,需要電商平臺嚴格把控入駐商家,這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其用負責,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其開放平臺的良性循環以及健康發展。
觀點四:傳統企業觸電借力開放平臺是捷徑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莫岱青
7月29日,在京東舉行的開放平臺合作伙伴大會上,劉強東暗指競爭對手涉嫌壟斷,他表示“商家起得更早、睡得更晚、促銷得更多,但賺得還不如去年,為什么?就是有些平臺壟斷。”劉強東表示,商家不要在一個平臺上投入那么多,應該向京東、當當轉移,別把自己的命交到別人手中。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莫岱青表示,一方面有足夠的客流支撐。目前,淘寶/天貓、京東、蘇寧易購、當當等電商平臺已經占據絕大對數的市場份額,積蓄了大量的網購客流量,傳統企業可借力使力。
從供應商網銷渠道來看,通過入駐京東等電商平臺、建立多元化的分銷體系,有助降低經營成本與風險。
第一,“借船出海”,通過入駐行業領先的網購第三方平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好又快開展電商。目前,淘寶、京東、蘇寧易購、當當等電商平臺已經占據絕大對數的市場份額,積蓄了大量的客流,傳統企業可少花冤枉燒錢拉客流,省去了很大的人力財力消耗。企業可以集中精力做營銷、服務和物流配送。
第二,要掌握自己核心的數據,擁有屬于自己的平臺,才能受制于人。試想,某品牌的線上銷售占整體銷售近半,而這線上銷售又由某一家平臺壟斷,當平臺時不時年費漲價、技術服務費上漲,交易傭金提高時,作為入駐企業,只能選擇被動接受或退出。
第三,“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降低網銷渠道不可控風險。當你借船出海時,也要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在供應商圈內流行這么一條段子“如果你只選擇某家大型電商,人家的哪怕是小二都是大爺,你(供應商)就是孫子,如果你的平臺實行全網分銷,品牌又相對比較強勢,那么你就是大爺”。此時,各家電商都會紛紛請你入駐,你的網銷風險也就降低,渠道更加可控。
最后,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莫岱青還建議:傳統企業做電商時,要有建立多元化的網絡渠道銷售的戰略性思維,包括自建官網商城、C2C分銷、入駐B2C平臺開設旗艦店、開展網絡團購,并且不斷嘗試閃購特賣、手機等一些新興的銷售方式。
觀點五:尋找流量分配的平衡點和贏利點流量變現將成京東重要一盈利模式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師龐敏麗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師龐敏麗認為,電商開放平臺還要處理好自身和入駐的供應商流量分配和轉化率的問題。
有些開放平臺做不好,除了自身流量不大的問題,更重要的問題是入駐供應商獲得的轉化率不如自營商品的轉化率高。開放平臺要尋找一個點,使流量達到最高、最平衡的盈利點,讓自營產品和供應的產品能夠相互促進,互動營銷。
其次,京東網站流量支持的背后,實則是京東充分挖掘自身8000萬用戶資源、PV流量資源和賣家廣告曝光度,并將通過流量變現,實現其商業化進程的一項重要舉措。
此舉,無疑也是充分“借鑒”了淘寶/天貓作為用戶最大網購流量入口,販賣流量變現的盈利模式。
觀點六:開放平臺成必然趨勢 平臺賣家存在問題仍需改進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莫岱青
目前電商自營商品普遍虧損比較嚴重,為了實現流量變現,各大電商紛紛開放第三方平臺,增加外邊商家入駐,從而提高毛利率,這已儼然成了當今電商行業發展趨勢。各大平臺型電商對供應商資源,尤其是核心品牌大賣家的爭奪戰,也在悄然打響。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莫岱青認為,從商業模式來說,開放平臺更能帶給電商整體業務、交易量的快速增長。無論是移動互聯或是電子商務,做開放平臺已經成為整個互聯網行業的良性發展趨勢,因為互聯網同線下相比,有著“更易分享”的特性,無論是商家還是用戶可以共享基礎資源、基礎設施。
但如果只是單純提供平臺、只依靠基礎資源,各家平臺很難持久。目前,各個平臺上的入駐賣家結構雖然多樣,而經營方式卻較為單一,只是傳統的B2C模式,很難讓自身銷售額以及整個平臺的發展有所突破。
此外,由于供貨渠道不同,賣家的商品質量很難得到統一的保證,網購產品摻假售假事件、售貨不開發票、隨意取消訂單等頻頻被曝光于媒體,而許多恰恰是來自這些開放平臺。此外,平臺上的中小賣家流動性較大,這也不方便整個平臺的管理及優化。(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