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及H&M快時尚品牌 用類直營避險連而不鎖
當ZARA、H&M等國際快時尚品牌紛紛加緊在國內“攻城略地”時,國內本土快時尚品牌U R也不甘示弱:一向以經營直營店為主的U R今年轉向主攻加盟模式,并將借此拓展海外渠道。U R創始人李明光告訴南都記者,前6年U R都在修煉內功,拓展速度比較慢,今年選擇力拓加盟店,是因為他認為“未來服裝行業形態除了奢侈品牌和設計師品牌以外,快時尚將是一大主流”。
因此,U R采取了不同于傳統的加盟模式———“類直營”。
所謂的類直營,是始終作為整個運營的主角,把管理和決策抓在手里。具體而言,加盟商遵循開一千平方米大店的理念,從前端的形象、標準設置到后端的生產、營運都與直營店經營保持一致,而店面選址U R有一票否決權。
對于從不打廣告的U R來說,櫥窗就是它們的唯一廣告,也是最重要的投入,如果由加盟商各自操作的話,不排除個別為了節省成本未必能做到統一化、標準化的要求。“這個自然不能假手于人”。
如此“鎖住”,加盟商在類直營也只相當是一個投資者的角色,李明光說,唯一放開的地方只有押金、提成、職位調整等細節。同時,也為加盟商解決庫存的顧慮。具體而言,加盟商不需要像傳統模式那樣自負盈虧消化賣不掉的產品,U R承擔了所有商品的調配和庫存,加盟商在零庫存經營下與U R的關系更加緊密。
集約面料供應商
轉變經營模式以后,李明光認為,對供應鏈的優化是快時尚品牌的核心所在。
U R把所有商品分成爆款、暢銷、滯銷、平銷4個等級,店面團隊每天做終端分析,然后快速提出返單、延伸設計以及調貨等安排,爆款一般3天做一次調整,而暢銷的調整周期是7天;每周進行兩次新款更新,最快前導時間只需10天,最長也僅為90天。
在庫存處理上,U R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新店開張一般會推出新款打折,其實是用庫存面料配上最新的時尚設計,這等于過往的庫存都可以在新店里消化。因此,會適當地儲備面輔料,然后根據流行風向馬上做出成品出售,有時甚至出現折扣商品脫銷、要額外增加面料庫存的熱賣情形。“不過,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和質量,我們的面料供應商反而減少了。”李明光告訴南都記者,隨著品牌知名度的提升,U R在面料供應上正在走集約化發展的路子,供應商從以前的50家壓縮至現在的5家,加工廠也從過百家減少至30-50家。
據介紹,目前U R的庫存約占20%,打折促銷后在3%-5%左右。李明光說,新店消化庫存不能作為長期策略,控制庫存還是要通過從下往上的需求導向,快速采集前段數據、合理調配商品。
咬住選址標準
對于加盟店的選址,U R似乎非常不靈活,曾經重慶的一個加盟商就為選址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結果找了五六個地方都被李明光一一否決。他坦言,好的選址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新店的位置不好,寧可不開。針對近年有快時尚品牌陸續把新店從一層退到負層或地鐵層,他覺得如果一層不是奢侈品牌,還是堅持把加盟店選在最好的地段和樓層,以獲得最佳的發展機會。例如U R的第一家加盟店就開在鄭州生意最好的中心———國貿360廣場,而且選在了人流最旺的首層,開業三年銷售一直穩步增長。
隨著U R時尚版圖的不斷擴大,李明光也計劃發展海外加盟商的平臺試驗國際化。目前已經有菲律賓和迪拜的企業看中快時尚的前景,主動提出加盟。這兩家企業都擁有數十年的服裝代理經驗,其中菲律賓的企業還代理過100多個。
同時,U R正考慮把電商作為新的渠道,嘗試O 2O模式,不過作為展示空間的實體店依然是它的的核心———除了以往的女裝、少女裝和男裝三大板塊以外,今年5月在全國5家門店開始推出童裝就是全品類的一個嘗試。
對于未來的目標,李明光說,會繼續適度擴大規模,預計3年可以達到100家門店;同時,努力在中國市場U R的“老師”ZA R A———產品更適合中國,價格更實惠,店面服務更出色。 采寫:梁國鵬
“類直營”加盟
2006年,李明光在廣州正佳廣場開了U R的第一家店,至今在全國發展至21家門店,當部分是以直營的方式。李明光說,從直營轉向加盟,是U R發展壯大以后進一步擴大規模的策略選擇。
店面要大、產品要豐富、更新要快、價格要實惠,李明光對于加盟店的設定與直營店并無二致。他認為,發展加盟必須要有一套標準化模式,使得每家店在商品、服務、形象上保持一致,這是降低加盟風險的基本點。然而,傳統的加盟連鎖往往是由品牌商、批發商、零售商組成的大批發模式,容易削弱品牌商對終端的把控能力,造成“連而不鎖”的尷尬局面。
傳統服裝的加盟連鎖是由品牌商、批發商、零售商組成的大批發模式,容易削弱品牌商對終端的把控能力,造成“連而不鎖”的尷尬局面。(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