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原材料創新成效明顯 藍濕皮功不可沒
“過去就算你不知道我們公司的具體地址,下了高速聞著味也能輕易地找到這里。不過那時候招來的大多是環保、檢驗檢疫部門的工作人員。”站在再也聞不到臭味的公司大院里,桐鄉皮革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志賢很慶幸自己“用藍濕皮取代生皮進口”的決策,“現在才明白什么叫以退為進。”
“改進藍濕皮首先解決的就是排污限額問題。”浙江祥隆皮革董事長陳祥江告訴記者,祥隆雖是諸多世界一線大牌的指定皮革供應商,但因為生皮處理過程中排污和耗能太高,曾經是當地長期掛名的監控對象。現在,祥隆60%的進口原料已改為藍濕皮,每天廢水排放量從過去的1920噸下降至900噸,“如果不改,每天1056噸的排污限額就足以讓我關門整頓了。”
記者了解到,進口藍濕皮帶來15%成本的提升,曾是阻礙該措施推廣的重要原因。
“算賬不能只看表面。”周志賢說。由于省去了大量工序,高橋皮革的生產規模不斷提升,2012年高橋皮革的出口額由改用前2006年的0.4億美元增長至1.2億美元。可以保存10年之久的藍濕皮也為周志賢控制進口成本提供了幫助。周志賢今年年初向供應商一次性進口了整年的用皮量。“生皮頂多就只能保存3至4個月。但從我進貨到現在的4個月里,生皮的價格漲了近40%。”周志賢說。
因為每噸廢水現在的處理費用高達10元,浙江祥隆皮革每天減排的1000噸廢水為其節約了近1萬元的支出。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陳祥江自己也沒有想到,招工難的問題也因為改進藍濕皮得到緩解。雖然最前道的生皮處理工人每月月薪超過5000元,但因為太臭,一直招工難。改進口藍濕皮后,大部分的前道工序人員挪到了其他后道工序上,不但保證了用工,薪水支出也降到3500元左右。“今年產值有望從去年的7億元增至10億元。”陳祥江說。
由于藍濕皮已經過預處理,企業進口時通過在乍浦設立的綠色通道,放行速度只要2天,檢驗檢疫費用減少一半。而未處理過的生皮由于可能攜有檢疫風險的禁止進境物,一般5天才能放行。
“其實我們只是做了一點小小的改進,但帶來的各種效益卻是我們原來沒有想到的。”周志賢透露,他們現在正準備逐步用更下游的成品胚皮代替藍濕皮進口。這個變化,意味著未來的高橋皮革將完成從微笑曲線低端向兩邊延伸的轉型。(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服裝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