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6月份鞋類出口量環比減少14%
【中國鞋網-國內動態】據泉州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泉州市出口鞋類2.36億雙,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58%,出口量僅次于福州和廈門,占全省的18.1%;價值12.6億美元,增長40.7%,占全省的22.2%。其中,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鞋占95.4%。民營企業出口占主導地位,占同期泉州鞋類出口量的63.7%,共1.5億雙,增加88.5%;外商投資企業出口7491.8萬雙,增加26.9%,占31.8%。東盟、美國及歐盟是主要的出口市場,分別出口5097.8萬雙、4464.5萬雙、4165.4萬雙,同比分別增加1.9倍、44.8%、22%。6月份當月出口4072.4萬雙,同比增加46.6%,環比減少14%。
泉州海關相關工作人員分析,盡管上半年出口量大幅增加,但是當前我市鞋類出口仍然面臨三方面的制約因素:一是綜合成本持續上漲,企業經營壓力增大。一方面,人民幣持續升值加大企業經營壓力。另一方面,近年來東部沿海地區“招工難”等現象頻發,沿海地區以及中西部地區勞動力成本迅速上漲。同時,融資成本急劇攀升以及用電成本、環保成本、社會公益支出等一系列因素的疊加,企業的生產成本急劇上升,不少中小鞋企處境艱難;二是貿易摩擦日益增多,鞋類出口門檻高企。受制于國外的綠色貿易壁壘,中國鞋類產品出口的相關國外通報和退貨屢見不鮮。如,2012年度歐盟RAPEX系統共發布14例涉及中國企業的“六價鉻”超標通報,其中鞋類占了5例;三是部分產能外遷跡象明顯。由于國內包括勞動力成本在內的各項生產要素成本的過快上漲,使得越來越多國際制造企業把鞋類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在中國的生產基地和訂單轉向要素成本相對較低的東南亞國家。
為此,業內人士建議:一是引導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升級,培育自主知牌,加強企業間研發合作,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二是積極規范鞋企出口,引導企業運用法律手段,積極應對貿易壁壘,爭取合理的貿易利益;三是鼓勵企業積極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進一步拓展俄羅斯、中東、非洲、南美等新興市場。(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