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用品能否引領鞋服市場走出低迷?
【中國鞋網-行業新聞】1911年,一個名叫 LeonLeonwoodBean的狂熱戶外運動愛好者從一次狩獵活動中歸來,雙腳又潮又冷。于是,他找來當地的補鞋匠在工人穿的膠皮靴上縫上了皮革鞋面,革命性地生產出了舒適性很強的。這雙創新的狩獵鞋永久地改變了戶外類產品的面貌。由此人們越來越重視在一些特殊的地點如何能讓服飾發揮最大的作用,越來越多的愛好者成為了這類產品的忠實顧客。真正意義的戶外用品源于北歐,因為那里擁有眾多的滑雪、登山愛好者,但是如今全球最大的戶外用品消費市場卻不在那里,而在中國。
不難發現,夏季來臨,愛美的女士們喜歡在夏裝外面再穿上一層色彩艷麗卻透明的皮膚衣,男士們則已經把衣柜里的棉線T恤換成了透氣性更好的速干衣。坐在草地上休閑的一家人,會攜帶防潮墊、帳篷、折疊椅等裝備,穿的則是沖鋒衣、速干褲等。戶外用品近幾年猶如一夜春風刮進中國百姓家庭。
遼寧省協會秘書長劉詠梅介紹:“目前購買戶外用品的用途還是旅游、度假等休閑類居多,戶外俱樂部隊員等專業性要求較高的消費群體,忠誠度雖高但并不是購買主力。因此大眾型戶外產品更受歡迎。這一方面是由于我省居民經濟收入提高,購買能力增加,一件戶外服飾的價格并不低,一般都在千元以上。另一方面則是人們越來越向往自然的需求促使戶外商品走俏。 ”
錦州市千盛百貨公司運動部張睿鋒經理介紹:“目前商場的戶外品牌已經有16家,月利潤在10萬至50萬之間,從2010年開始商場戶外用品銷售額就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行業內部數據顯示,戶外用品零售業已經連續4年增幅近40%”。
目前戶外用品的銷售渠道主要以品牌代理、專賣與商場銷售、服裝批發市場批發和電子商務為主,營銷方式主要是戶外產品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銷售渠道,其經營及營銷方式也在逐步轉變。
從遼寧省服裝協會獲悉,大型商場是消費者選擇和購買商品的主要場所,其中,戶外運動服裝銷售也是重要品類。據調查,有30%的消費者在大型商場購買戶外運動服裝。普通商場、服裝店經營中低檔戶外運動服裝為主,主要吸引工薪階層的消費者。普通商場多采用柜臺銷售或自選銷售的方式。很多以前經營休閑服裝的店主感受到戶外運動發展的能量,紛紛引入到自己的店中。好多打著外貿庫存的名聲,上海的等就是走了這條發展之路。有40%的消費者喜歡到專賣店購買自己喜歡的品牌。我國戶外運動服裝專賣店起步較晚,暫時沒有形成規模。諸如商場超市、連鎖店業態,由于經營成本低,具有價格優勢,是近年來發展最為迅速的業態,該類業態的戶外運動服裝采取開架式銷售,價格低廉,所售戶外運動服裝以中低檔為主,是百貨公司業態的一個良好補充。由大型批發市場所支持的各種個體戶外運動服裝零售店,目前占據中國戶外運動服裝銷售的較小份額。因其中間環節少,價位低,對市場變化反應快,發展前景十分看好。而利潤空間是由百貨公司至大型批發市場遞減。
應對
傳統紛紛試水轉型
戶外產品的熱銷,主要分流了原來運動市場的客流。張睿鋒說:“和很多同行探討過,這幾年在戶外用品的沖擊下,傳統運動市場的銷售額縮水了大約50%左右,就連、這樣的大品牌也不例外。但是傳統運動服裝絕不會被戶外取代,等到市場走過熱銷期,運動品牌與戶外品應該各占市場份額的一半。 ”
戶外產品勢不可擋,體育品牌也不會坐以待斃。沈陽市五環商城一家體育用品店店長告訴記者:“2008年是奧運年,同時也是體育用品銷售的最高峰。應該說借著奧運的東風,每個品牌都大賺特賺一把。但是當時超高的銷售額是不正常的,從2009年開始就一直在萎縮。戶外用品正是趁著這個銷售空檔擠了進來。依靠打折促銷只會讓品牌美譽度下降,因此我們打算在不放棄原有特色的情況下,研制一些帶有一定戶外功能的產品參與戶外用品競爭。 ”
是最早嗅出戶外前景的國產體育品牌,旗下的戶外品牌Li-NingAdventure戶外系列已經亮劍出鞘,這讓行業內頗為震驚。而隨著李寧、等品牌的加入,戶外用品行業勢必將繼續升溫。
不僅是傳統運動品牌,一些也想紛紛試水戶外,國產品牌紛紛出現。對此專業人士又是怎么看的呢?沈陽奧特萊斯市場部王經理認為:“雖然戶外服裝受到熱捧,但服裝企業生產戶外服裝仍需三思而后行。首先,戶外服裝在生產設計方面與傳統服裝有所差別,外國一些企業有了多年的科研經驗和設計積累,從功能性和質量角度說,本地企業很難和外國品牌相比,而且目前戶外服裝受追捧必然會導致熱錢涌入,接下來剛轉產的企業就要面對激烈的市場角逐。今年戶外用品銷量可能會持續上漲,但服裝企業如果抱著掙一把就走的態度,可能反而會減緩企業產值增速。因此需謹慎選擇。 ”
“即便轉向戶外,服裝企業也要考慮好做代工還是創品牌。 ”我省戶外服飾研發中心副主任陸鑫表示,“做代工雖有微利可圖,但并非企業發展的長久之計,而創品牌則需要較大投入及較長時間培育。他建議服裝企業可先從沿海地區引進先進的生產管理、商貿經營和營銷推廣經驗,利用好電子商務等途徑,完善物流渠道,從做代工起步,逐漸走品牌集約化發展道路。 ”
調查
科技含量是產品核心競爭力
張睿鋒表示, “戶外用品成功占領大眾服裝市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走‘差異化’路線。戶外用品的樣式變化不多,但功能卻日新月異。沒有強大研發能力的戶外品牌,終將被市場淘汰。不間斷推出新功能產品的品牌,才能受追捧。較高的科技含量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
沈陽市五環體育用品商城的理貨員小陳告訴記者:“消費者最注重戶外用品的功能性。相比傳統服裝,戶外用品在功能性方面有著擬的優勢,因為這些產品本來就是為了應付極端天氣和復雜地形而設計的。即便現實生活中可能遇不到那些特殊情況,人們也需要擁有一款這種功能的衣服。比如這款沖鋒衣的面料,使用了GORE-TEX薄膜,微孔結構,具有防水、透氣、防風等綜合性能,穿著舒適感明顯要優于普通的面料。在潮濕的天氣下,快干T恤洗滌甩干后在室內晾兩個小時就全干了,而普通的衣物至少也要兩天。 ”
記者在五環商城采訪了一些前來挑選服裝的消費者。市民劉女士說:“高考結束要帶孩子去玩,為了保護皮膚,我對有防曬功能的護目鏡和帽子格外注意。 ”而大學生小劉則表示,為了周末登山,他在選購服裝的時候更注重安全性。
“杜邦”、“3M”、“竹炭纖維”、“涼爽玉纖維”、“東麗”、“”這些很多消費者聽都沒聽說過的字眼兒,就是具備很多功能型戶外產品的關鍵技術。一些研發性較強的品牌,甚至已經將不斷變化的技術名詞變成了吸引消費者的一種,一種追逐最新技術的時尚。當然這樣的技術,價值含量也是不菲的。沈陽市卓展中心土撥鼠戶外品牌店店長張麗說:“我們的衣服材質總是在不斷地更新,每一季的新品,都有創新之處。作為銷售人員,我們也要不斷地背誦這些專用詞語,解釋它們的功能。我們甚至要介紹每一條拉鏈是用來做什么的,讓顧客知道4000元的夾克衫是物有所值的。不僅僅是國內消費者,在成熟的歐美市場,類似的宣傳工作也一直在持續著。因為變化太快了。 ”
戶外產品如果單純地進行專業化設計,市場無疑將是十分小眾的,因此戶外產品將以大眾功能降低成本,走親民化路線。
記者了解到,有一些戶外品牌,比如僅一款徒步鞋價格就要千余元,燈類、水壺等小物件價格也在一兩百元左右。粗略估計,一套行裝下來少則幾千元,如果裝備精良齊全,價格將超萬元。這些裝備的價格主要取決于材質的科技含量和設計投入。但是如果只是郊游使用,或者是逛逛旅游景區,可能要求也沒有那么高了。因此一些廠商也生產了一些低端產品,既能滿足人們的戶外要求,也能節約成本降低價格。張麗指著兩款看起來沒有什么區別的沖鋒衣說:“這兩款衣服的性能都很不錯,但是價格相差幾千元。因為它們一件是可以在海拔8000米的地方穿著,一件是只能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高度穿著。但是后者冬日足可以御寒、防水、遮風透氣,因此銷售狀況要好得多。前者的購買者雖然不多但卻是個很好的‘托’,它證明我們的技術十分過硬,科技含量很高,是它吸引了消費者。 ”
張睿鋒介紹:“戶外用品的銷售特點之一是很少打折。這是一種營銷手段,同時店家也有苦衷。以千盛百貨為例,一般知名一些的戶外品牌,進貨價就在5折至5.5折之間,由于科研成本較高因此成本降不下來,與其他服飾只有二三折的進價相比,價價格伸縮空間很小。再去掉物流和人員的費用、商場20%的扣點,利潤空間在10%左右就不錯了,因此很難打折。很多店家為了清理庫存最多也就是8折、7折,再加上戶外品牌外形更換不多,因此存貨也比較好銷。 ”
思考
重研發國產品牌才能脫穎而出
戶外服裝市場看好,致使快錢涌入,質量難保,特別是在沒有產品積淀、沒有制造經驗的一些廠商快速轉產,更難保證產品質量。 據了解,對于戶外服裝的標準建立,有關部門已經開始行動。在戶外服裝標準尚未建立或健全時,看來唯一能夠讓消費者對質量給予信任和放心的還只能是產品的“品牌”和企業的“信譽”。
目前國內尚無針對戶外運動服裝的國家標準出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國內戶外服裝企業以代加工型為主,品牌型戶外服裝企業專業化程度不高,尤其是防護功能水平不高,不僅僅是材料科技水平落后的制約,款式設計、制版、工藝也相對落后。
“面對差距我們只能努力突破,多和國外交流學習,派設計師等技術人員到國外企業學習。在專業院校開設相關專業,聘請國內外專家進行教學講座,培養專業人才。開拓戶外用品的發展空間,加強自主創新研發能力才能使國產品牌脫穎而出,打破外國品牌壟斷高端市場的局面。 ”陸鑫說。
簡潔是戶外用品一貫的設計風格,事實上,無論從GPS到手電筒,還是從滑雪綁帶到戶外炊具,要求產品都必須是多功能的同時又簡單易用,正如一句諺語所說:少即是多,簡單就是美。同時戶外愛好者很多都是技術愛好者,需求高品質多功能的產品。
從總體趨勢來看,專業化、功能型、科技含量仍是戶外運動服裝與其他服飾相比的優越之處,今后也將發揚光大。陸鑫說:“然而面對行業內部的競爭,除了在功能上不斷創新之外,滿足消費者的生活需求,讓城市人擁有置身田園的舒適感,也是戶外品牌不斷提升的重要方向。 ”關于未來,諸多業內人士認為,多元化和大眾化并存將成為今后戶外產品設計的發展趨勢。
戶外產品將給現代都市人更多不同體驗,既能適于戶外使用,又能適合城市休閑,同時又要顧及人們的美感需求。應該滿足人們自然和諧的情感訴求、都市森林的產品體驗、便捷舒適的使用價值等多維需求。
劉詠梅說:“大多數新生代的80后、90后并不是都市厭倦者,他們需要便捷和舒適;他們思想開放,樂于接受新鮮科技創新和服務。從防風衣到加熱型睡袋,戶外市場必須考慮每一件產品還能夠提供什么樣的潛在服務價值,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成為忠誠度很高的固定消費人群。 ”
■背景提示
據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戶外用品市場2012年度調查報告》顯示,去年國內外品牌零售額達145億元,同比增長34.94%。而去年我國紡織服裝企業整體增速只有5%左右。從2010年到2012年在中國市場活躍的戶外品品牌數量已達到717種,增長了29%。其中,國內品牌達到334種,增長近46%,國外品牌數量達到367種,增長13%。
從數據上可以看出,在持續低迷的服裝市場中,戶外用品可謂一枝獨秀。去年9月我省首家戶外用品生產基地在丹東成立,越來越多的廠商躋身于戶外事業。國內戶外用品市場究竟還有多大?戶外用品為何吸引眾多顧客?服裝企業為何紛紛試水?戶外是短期旋風還是細水長流?戶外服飾能否帶領服裝市場走出低谷?(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