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鞋鞋碼標注標準在哪里?
【中國鞋網-消費市場】許多家長都感到給孩子買鞋是件挺難的事兒,一來是現在的尺碼讓人看不懂,二來是即使是同碼的鞋,不同品牌大小也不盡相同,所以買鞋時非得帶孩子前往,否則很難買到合適的鞋。
那么,童鞋號碼就沒個標準嗎?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童鞋和成人鞋有統一的國家標準,但沒能被很好的執行,尤其是童鞋花樣多,有些企業在技術上還不成熟;又有不少外貿品內銷,按外碼標注給市場帶來混亂。
多種童鞋號碼并存
不少家長為孩子買鞋時最頭疼的是大小總選不準,“那天看到這鞋挺漂亮,就給孩子買了一雙,特地比她腳上的那雙買大一號,可回家一試居然小了。”一位朋友對記者講。她正打算去退鞋,“真是自找麻煩。以后得帶著孩子去試了才行。”
童鞋的號碼不標準嗎?為了搞清這個問題,記者來到北金五星商品城。在一家專銷童鞋的商戶內,記者隨意拿了兩雙款式完全不同的鞋,比了比,一樣大小,可再一看號碼,居然一雙標著“24”,一雙標著“18”。記者問店主:“這號是按什么碼標的呀?”店主竟也說不清,她講:“您甭看號,把孩子的鞋墊拿來比著買就成。”
另一位顧客正拿著一雙鞋反復比量著,半天拿不定主意。記者見他手中的鞋在鞋底上赫然標注著尺碼:US3。“這鞋上標的尺碼我怎么都搞不懂,只好用手來比一下,怕買回去穿不了。”該顧客苦惱地說。
記者隨手拿起的幾雙童鞋也體驗到了這位顧客的煩惱:鞋底上的標注有的是中國碼,如22碼;有的是US3,還有的是JP16、UK2.5等碼數。營業員稱,它們分別是美國、日本、英國的尺碼標識,“但這都是國產的,人家做出口,就這么標。”
網店的對策
如今,眾多童鞋生產企業瞄上了電子商務,而銷售童鞋的網店面對童鞋尺碼標準不統一的情況,也有對策,就是在號碼后直接標出鞋的內長是多少厘米,有的則標為“鞋墊長”,鞋碼只是參考,選購一定要量孩子腳的大小。
記者以買家的身份詢問天貓某童鞋店的客服怎樣給孩子選鞋,客服回復記者“您看的這款是腳長加上1厘米得出內長。按內長購買。”在這家網店的說明頁面,“購鞋指南”全篇都在教買家如何測量孩子的腳長及腳寬,然后再按給出的“尺碼對照表來”選對應的號碼。這的確給選購帶來了不少便利,不過給賣家也添了“麻煩”。很多網店都會有這樣的說明:本店尺寸是手工測量,難免有誤差,僅供參考。
記者又問,如果是想買雙鞋送給親戚的孩子,只知道孩子鞋的號碼,沒機會去量該怎么辦呢?這位客服支招:“那就按碼數來買吧。太小的話可以換,或者轉手,或者是把鞋墊拿掉穿;如果大一點點,可以到有賣高跟鞋的店里買副墊子,這樣就會好一點哦。”
即使號碼相同,不同的品牌也有不小的差異,這在網店銷售的童鞋號碼后標注的“內長”就能看出來。
記者以“32碼”為標準,在天貓比對了幾家給出的“內長”。酷瑪熊童鞋夏季透氣網鞋32碼/19.9cm;酷高夏網面鏤空透氣運動鞋32碼/20cm;中童纖維網面鏤空鞋32碼/200cm;孩堡透氣網布軟底休閑鞋32碼/20.8cm。
記者所選都是網面鏤空休閑鞋,鞋型很近似。俗話說“鞋不差絲,衣不差寸”,同碼的鞋“內長”能差近一厘米,可見這鞋碼標得“沒譜”。
國家有標準 執行不規范
隨后,記者走訪北京學院路一帶的鞋類賣場以及百貨商場發現,兒童鞋的品牌和款式都非常多,皮鞋、運動鞋、休閑鞋、涼鞋、框子鞋、娃娃鞋、網面鞋等,不下百余種。然而標注的尺碼卻是五花八門:有的在鞋底標注14、15、16,有的在鞋內標注160/22、180/24,有的則標注220、230。更有童鞋一氣標了三四個碼數標準,法國碼、中國碼、美國碼、日本碼,不要說普通消費者,連銷售員也解釋不清。在學院路臨街的一家兒童服飾店特意準備了皮尺,專門給顧客量鞋尺寸。
到底哪種標注對? 其實國家是有標準的。
記者電話咨詢了中國皮鞋協會制鞋辦副主任路華,他肯定地對記者講:“我國鞋碼是有國家標準的,國家對鞋的尺碼標準規定是,要求按3位數標注,即應以毫米為單位標注鞋號,所標注數字代表鞋的大小。如鞋號標注為160,就代表這款鞋的大小為160毫米。但是有些企業執行得不規范。”
依照這樣的標準,記者發現在百貨商場中,知牌的童鞋在尺碼方面的標注還是比較規范的。
在圣熙8號購物中心,記者翻看了幾款名牌童鞋:一雙“輕透氣卡通網面運動鞋”鞋碼標的就是三位數,如“210”;上則有中國碼、美碼、歐碼,例如中國碼185(2.0)、美碼11。5、歐碼30;小童休閑鞋190mm(2)美碼12.5、英碼12、歐碼30。
中國鞋碼更適合中國兒童
世界各地銷售的鞋子號碼規格五花八門,如有法碼、英碼、美碼、日碼等,各有各的一套。但是盡管各國采用的鞋號各不相同,而他們的基本編碼方法都是以鞋的內底長(即楦底樣長)作為制訂鞋號的編碼基礎。它的缺點是鞋號與腳長兩者對不上號。相比之下,中國鞋號是很科學的,比如,從腳的長度就可以知道鞋號,如果腳長是170mm,那就是穿170號的鞋,非常方便。
中國鞋號的制定全國制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戚曉霞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講到:“中國鞋號是基于國際單位制(SI),腳的測量僅用國際單位制。標準無限定地適用于所有類型的鞋。”
國際標準化組織在1991年頒布了鞋子的國際標準,但是嚴格按照該標準標示鞋號的國家至今仍然不是很多。
她說,“標準中強調,凡在我國市場上流通的鞋品,必須一律按該標準規定標注中國鞋號。”不過,她補充到,這一標準目前僅是推薦標準。
我國兒童運動鞋企以前主要以代工生產為主,產品多為仿造國際品牌,所以童鞋尺碼習慣使用國外鞋碼,是有情可原的。但是要想在中國發展,就要使用中國鞋號。中國鞋號是通過對我國人群的腳型調研,經過科學的計算而制定的,很適合中國兒童。
許多童鞋企業沒有采用中國碼,因為出口的鞋底、鞋楦都是采用歐碼,但起碼要知道、要了解中國鞋號,畢竟中國鞋號才是最適合中國人群的。
與認識了解不深有關
企業執行國標不規范,與人們對中國鞋號的認識了解不深有關。
中國鞋號的標準在上世紀60年代已經制定,但是經過多年的推廣,目前很多人仍是只知道自己的鞋號是36(女)或40(男)。
記者日前去“鞋城”買鞋,有如下對話:
店員: 你要幾號鞋?
記者: 235號。
店員: 這是37號,請試一下。
記者: 這鞋上標有235,有這個號吧。
店員: 有,這就是37號的。
記者感覺,這位店員是一心一意要把我的比較規范的鞋號概念拖到一種不倫不類的鞋號概念里去。
上世紀60年代,國家組織了兩次中國人腳型的大調查,制定了中國的鞋號標準。記得當時宣傳,這個標準主要特點是:以鞋所適合的腳的長度并以厘米為單位 為 “號” ,以鞋所適合的腳的寬度為“型”(分5型)
以鞋所適合的腳的尺寸定鞋號,不是以鞋的某部位尺寸定鞋號,因此,無論皮鞋、膠鞋、拖鞋、布鞋只要號相同就適合同樣大小的腳來穿。改變了過去同一個人穿不同種鞋要不同的號的現象。每個人要知道自己穿幾號鞋,只要量一下腳的長度即可,且適用任何種類的鞋。
我國于1998年1月16日發布的GB/T3293-1998《鞋號》標準,將厘米制更改為毫米制,目的是與國際鞋號接軌。
多好的標準,這給鞋業生產帶來的很多方便,同時給買鞋穿鞋的人帶來的方便是明顯的,因為鞋號很容易理解,很容易自測,很容易記住。
時間過去了這么多年,統一的鞋號標準的使用幾乎又回到起點,在人們心中,自己的鞋號仍然是“36,40”,而且在外碼的干擾下又添了很多錯誤認識。(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