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康定位轉變:從“制鞋企業”到“零售服務運營商”
【中國鞋網-品牌動態】在4月底發布的鞋業2012年報中,奧康鞋業在描述公司未來發展定位時,采用了“打造中國領先的零售服務運營商”這一表述。筆者注意到,在奧康最新版的企業簡介中,奧康鞋業也稱企業是“零售服務運營商”。在前幾年的表述中,奧康鞋業一直稱企業是中國最大的民營制鞋企業。行業領軍企業的一舉一動,有著商業風向標的意義。奧康鞋業從“制鞋企業”到“零售服務運營商”的定位轉變,透露出的商業變化趨向,值得行業企業關注。
這幾年,商業環境的變化,帶給制造企業空前的轉型壓力。以生產型為主的溫州企業,明顯感受到這一狀況。生產成本的上漲,產能的過剩,外貿需求減弱,以制造為主的企業,利潤空間一降再降。在這一狀況下,企業的應對之策不外乎內部引入精細生產,通過規模生產來壓低成本,確保微利;而之前已實現規模效應的企業,則將產業鏈進行延伸,投資銷售終端。同時,隨著電子商務和以商業綜合體為代表的中心等新渠道的興起,也為制造企業提供一個與商業企業同時起步的機會。這些動向從這幾年新聞媒體時常報道溫州企業開展精細生產、企業開展電子商務創建“淘品牌”、企業新開銷售直營店等事例,讀者就能有一定的直觀感受。
確實,溫州制造企業特別是制鞋等傳統企業,在接下去要做強做大,沒有新的定位就沒有大的發展。在制造業處于巔峰期的2007年,溫州多家鞋服企業當年產值突破10億元。如今,近6年過去了,很多企業的產值增速明顯變慢,或許也有企業在10億元徘徊。這是否從一個方面說明,在新的歷史時期,企業要從自身實力出發,迎合商業形態變化,以新思路實現新跨越。
其實,制鞋企業定位為“零售公司”,業內早已存在范例。國內知名的鞋類品牌“”,其企業“百麗國際”即定位為“零售服務商”,其在中國大陸有著17564家自營店。百麗國際不僅銷售鞋類產品,也經營相關的運動服飾,同時還代理知名國際品牌。作為鞋行業的大佬,百麗國際去年營業收入達到328億元左右。而奧康鞋業去年營業收入為34億多元。可見,奧康鞋業與國際性的行業領軍企業,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時下,電子商務的火爆行情,以及一系列讓企業更了解消費者需求的新技術出現,似乎有著重塑商業生態的趨向。有學者稱當今正迎來“搜索經濟”(customer economy)時代。產業價值從最初的生產端,再到后來的商業中介方,到時下逐漸轉向顧客端。一方面,顧客擁有更多的工具與手段,以合理的成本來主動鑒別、獲取他們想要的產品與服務。另一方面,面對顧客,生產者必須要真心地“投其所好”。生產者要投顧客所好,必須拉近與顧客的距離,這就產生一個跨界的趨向。制造企業向商業零售企業轉變。這一分析或許能從理論上解釋鞋企定位零售商的時代背景。
當然,溫州制造企業關注上述動向,并不是說制造企業都要向零售商轉變。處于不同階段的企業各有自身不同的使命,還沒達到生產規模效應的企業,當然追求的還是規模效應這一目標。關注這一動向,筆者認為其意義在于觀察溫州企業是否又迎來一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機遇。(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新民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