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十年:縱觀中國消費生態嬗變
【中國鞋網-鞋業趨勢】中國經濟轉型不乏生動案例,諸如網購規模過萬億元,其背后是消費模式和商業規則的轉變。而淘寶的十年正見證和參與了中國電子商務的巨大變革。淘寶十周年或許只是這家電商大鱷開啟下個十年的開始,未來,包括淘寶網在內的中國電子商務企業必將在激烈的競爭中持續創新。
從3400萬到1萬億
十年前,淘寶網還只是B2B公司阿里巴巴的“網上拍賣”試驗品,第一個頁面上諾基亞手機6000元的競拍價讓人心驚肉跳。但或許是上市20天就迎來1萬名注冊用戶的增速給了馬云和其他高管信心,淘寶網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走過十年。
對于普通公眾而言,如今更響亮的概念是淘寶網成就了阿里巴巴。在昨日下午舉行的兩場論壇上,阿里巴巴并未將十周年的概念局限在淘寶網上,不管是《長出來的阿里味兒》還是《電子商務引領經濟變革》,淘寶網十周年的論壇在刻意營造“大阿里”的意念。
而對阿里巴巴自身而言,除了曾經的B2B上市公司,淘寶網至少意味著2003年之后阿里巴巴的一切,換句話,就是淘寶孵化了阿里后來的一切。淘寶網成立的當年10月,支付寶在淘寶網內部誕生,這款起初只為實現淘寶網交易信用擔保的支付產品以更恐怖的速度成長,同樣的產品還包括第二年7月面世的“淘寶旺旺”,前者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行業最普及的第三方支付工具,而后者繼續承擔著阿里系一切網絡交易的溝通橋梁。
2004年阿里巴巴五周年慶典上馬云的話或許能解讀淘寶網、支付寶、旺旺誕生的初衷。馬云將阿里巴巴第二個五年戰略描述為從“Meet At Alibaba”全面跨越到“Work At Alibaba”,這或許能更好地貫徹馬云“讓天下沒有難做生意”的理念:之前的B2B公司更傾向于交易信息披露和對話,而淘寶網則鼓動著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開店的氛圍。
已經連續四年召集“西湖論劍”的馬云在2004年適時推出“網商”的概念,如果說“西湖論劍”的意義在于馬云確立自己互聯網領軍人物的形象,而“網商”概念的提出則是把電子商務的誘人蛋糕拋向全社會,這些加入的人后來被統稱為淘寶賣家,其中的優秀者叫做“淘品牌”——在多年之后B2C品牌天貓(淘寶商城)獨立時扮演了重要角色。
2003年淘寶網總成交額3400萬元,而超出這一數字的更重要事件在于淘寶網的一項舉措:三年免費。對于剛剛在華收購易趣的國際電子商務巨頭eBay而言,這無疑是致命的。eBay曾譏諷淘寶網免費反證自己的收費模式是成功的,但最后的結果是eBay在中國電商軍團的夾擊下在2006年逐步敗退。
按照淘寶網官方說法,在2006年,淘寶已經占據在線拍賣領域72%的市場份額。在線拍賣,后來的叫法更被人接受:C2C。至今,淘寶網在該領域的市場地位依舊無法被撼動,即便挑戰者從eBay、騰訊拍拍、百度有啊到盛大品聚從來沒有停止。
或許是對C2C領域地位的絕對信心,淘寶網從2006年開始業務線變廣,當年推出B2C業務淘寶網商城,并投資分類信息和點評類網站口碑網,加上第二年上線的廣告平臺阿里媽媽,后來這些業務都合并進了“大淘寶”戰略。
有意思的是,上述圍繞淘寶產生的業務一直與淘寶網在組織架構上進行合合分分的重組試驗,2010年成型的“大淘寶”(包含淘寶、支付寶、阿里云、中國雅虎等)又從當年底淘寶商城啟用獨立域名開始進行拆分。
2011年,淘寶網孵化的業務線在拆分中清晰起來,淘寶網、淘寶商城、一淘(購物搜索)、聚劃算(團購)業務相繼獨立。而隨著2012年7業務群和今年初25事業部的兩度重組,淘寶網基本完成阿里架構上的業務線孵化任務(在事業部劃分上已經沒有淘寶網)。
淘寶還能為阿里貢獻什么?至少在用戶層面,淘寶代表著阿里巴巴,甚至代表著中國網購。數據顯示,去年淘寶網和天貓總交易額超過1萬億元,而中國網購總市場規模不過1.2萬億元。根據馬云的構想,阿里的未來是平臺、金融和數據,淘寶網已經占據平臺位置,還承擔了金融和數據業務的底層支撐。
從一片空白到百家爭鳴
IC元器件分銷商科通集團董事長康敬偉在醞釀進軍電子商務之前曾去見了老朋友馬云,并問了他一個問題:“如果針對技術產品做一個網上商城,市場是不是足夠大?”馬云回答說,可以聚焦一下定位,做一個針對IC元器件市場的垂直電商,前景廣闊。
事實上,由于淘寶網的成功,馬云經常扮演類似電商導師的角色,而在成長過程中,淘寶網刺激行業風向的程度并不弱于馬云言語上的指點迷津,盡管淘寶網不是B2C甚至不是C2C的始創者。
當馬云還在為B2B奔走時,行業至少已經誕生了B2C的當當網、卓越網和C2C的易趣網,而在學習模仿國外互聯網模式的日子里,電子商務也不能免俗。2003年,eBay收購易趣,第二年,亞馬遜收購卓越網,在本土企業面前,這兩大國際電子商務巨頭看起來不可戰勝。
“狼來了”是中國每個互聯網細分領域都遇到的問題,伴隨著的是殘酷的競爭策略。淘寶對抗eBay,當當對戰卓越亞馬遜,在描述他們的競爭故事時,離不開免費和低價兩個關鍵詞,這幾乎成為后來中國電子商務的必殺氣,以至于2010-2012年的電商價格戰并不讓人驚訝。
而在具體交戰策略之前,一家互聯網企業的業務動向已經能夠引發風潮。在淘寶網激戰eBay之際,另一家互聯網公司騰訊在2005年悄然入局,其拍拍網也打出了免費的旗號,對電子商務大勢特別是C2C模式的看好甚至讓百度在2008年還推出“有啊”搭了一下末班車。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淘寶網提出“繼續免費三年”的承諾,而當時分析人士皆認為,馬云的底氣在于剛剛拿到的來自雅虎的10億美元融資。“短期不求盈利”是馬云和淘寶網當時給外界的信號,這一點在電子商務領域至今有效。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在電子商務最瘋狂的2010年全年和2011年上半年接連發布投融資分析報告,2010年電商行業融資超過10億美元,2011年上半年電商融資就達到20億美元。“花錢玩虧損”幾乎成為行業常開的玩笑。究其原因,不外乎淘寶網給了外界一個成功的模板:融資、大規模融資,免費和低價干掉競爭對手,長成大平臺,就能成功。時至今日,即便經歷了殘酷的電商寒冬,根據36氪發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中國互聯網創業和融資分析報告》,電子商務依舊是最熱門的創業方向,占比14%。
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是去年重塑電商業務的騰訊,即便在拍拍網和QQ商城進展不佳,騰訊去年5月還是成立了電商控股公司,并投入10億美元重新整合其電商業務。
淘寶網的影響甚至在沖破互聯網撲向所有產業形態。2010年,時隔五年重啟的第六屆西湖論劍邀請的嘉賓不再只是張朝陽、丁磊、馬化騰這些互聯網從業者,聯想柳傳志、吉利李書福等傳統企業領袖成為馬云座上賓,淘寶網或者阿里巴巴的野心若隱若現。
事實上,淘寶網的行業效應還在于它細分出的業務線。其中支付寶領頭的中國第三方在線支付行業甚至在改變中國金融形態,不僅震動傳統金融企業,也讓金融范疇的支付業務幾乎成為所有大互聯網公司的標配。
而為了解決淘寶網每年近萬億元交易額,馬云已經提出了300億-400億元的物流計劃。與之相仿,京東商城、凡客誠品等電子商務企業皆對此重視有加。
無獨有偶,為了幫助淘寶賣家創業而成長起來的阿里小額貸款業務已經與支付寶等阿里其他金融業務合并為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而京東商城也宣布將著力發展金融業務。
而回到網購業務本身,以自銷和垂直業務起家的京東商城、凡客誠品、當當網均已確立了平臺化發展方向,在網站上布局“賣家”。
馬云一直強調平臺能力,而又格外推崇“小而美”的賣家模式,這些淘寶網賴以成長的理念還在被很多電商從業者學習。
值得注意的是,淘寶在變革自身業務過程中也存在爭議。2011年,為獲得支付牌照,支付寶從阿里集團分拆,因此撇清了與雅虎等海外投資者的關系,但這一舉動引發華爾街擔憂,特別是幾乎所有中國互聯網公司都存在海外資本關系,一時間讓海外投資者看低中國企業; 不過,最后阿里與雅虎等達成了和解。
社消額從0.06%到6.3%
很多人把淘寶比做蟻巢,包括阿里人。十年中,億萬小螞蟻在蟻巢中分工協作,先后打敗了國際化的易趣、本土化的有啊,獨占網購市場九成份額,締造世界最大的網上商業帝國。與此同時,蟻巢與周圍的空氣、土壤也在因相互作用而產生變化。
這其中,變化最大的莫過于5億淘寶用戶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互聯網和電商企業的不斷教育下,近一半中國人接受了網購。
十年前,網絡化生存還是一個挑戰課題,而今天,這就是宅人們的生活縮影。電子商務培育出一批敢于嘗鮮、追求樂趣、注重社交的消費者,而中國人獨特的消費習慣也反作用于電商,讓后者更重視評價體系的建立、花更多的精力培育用戶忠誠度。
消費習慣的改變背后是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與商業格局的變化。
2003年,我國網購交易僅占到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0.06%。在未來的十年里,它迎來了百倍增長,在去年達到了6.3%。加上B2B業務,中國電子商務產業占GDP比重已在去年三季度超過15%。此前有專家提到,某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到6%,即為支柱產業,而占到10%就是基礎產業。這也讓電子商務未來的戰略地位站上了新的高度。
在梁春曉看來,數字和比重的增加只是表象,在此背后,是商業基礎設施的切換。
“簡單說,當你在商場買東西時,你看到的是鋼筋水泥的建筑,支付是用現金或刷卡,物流是自己提回家。但在去年‘雙11’時,你看到的是互聯網、云計算,是電商服務平臺、網上支付、物流快遞,是由這一整套體系所構成的新的商業基礎設施。”梁春曉認為,商業基礎設施的更新會帶來新的生態、模式和商業格局。
雖然看似復雜,但這樣的變化正在潛移默化中進行。
據統計,線上銷售額占“百強”企業銷售總額比例均不超過5%,大多數都在1%以下。但令人欣慰的是,傳統企業對電商的心態已經有所轉變。“我們已經發現,現在百貨企業正在做得很多努力并不符合電商發展邏輯,比如門店發貨、聯營模式,甚至把電商看成一個渠道的根本思路。現在的問題就是,傳統企業精力有限,仍難以把發展電商提上重要日程。”
黃浩在淘寶上經營著一家叫做“流行依夫”的五皇冠男裝店。從2003年入行至今,黃浩的男裝品牌公司已經有了40多人的規模,年銷售額約5000萬元。
“2003年我開始在易趣上開店,后來本著多渠道經營的思路,也入駐了淘寶網。”黃浩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早在2003年、2004年時,不少賣家并不看好淘寶網,因為易趣的商家“底子”厚、質量好,給人的感覺比較高端,與之相比淘寶網則顯得“像個菜市場”。但他隨即發現,淘寶的成長速度十分驚人。
2005年,黃浩的3家男裝店紛紛做到易趣網男裝行業前5名,但他卻發現這3家店的銷售總額還不如淘寶網一家店多,而這個店在淘寶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店之一。
這樣的數據其實完全在人意料之內。2005年,中國C2C市場風云突變,曾經的C2C老大eBay易趣失去六成市場份額,僅占到26.7%;而取而代之的淘寶網則以72.2%的絕對優勢稱雄。
發現淘寶網的巨大市場后,黃浩把經營重點從易趣轉到了淘寶,并將零散的8家淘寶店整合為1家,漸漸做大。談到十年以來他感受最深的電子商務變化,黃浩坦言是人們對電商從不信任到依賴的轉變。
無處不電商,的確是現在很多城市的寫照。北京商報記者來杭路上,杭州一位出租車司機指著路邊的住宅樓說,杭州差不多每個小區里都有淘寶賣家,“都是年輕人,很辛苦的”。
除了杭州,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外,不少三四線城市甚至村鎮也依靠網絡出售特產實現了脫貧致富。昨日,梁春曉透露,去年,四川省青川的土特產銷售額達到7000萬元,同時他們也貢獻了4000萬元的消費。而江蘇沙集鎮去年全鎮家具網絡銷售額達到8億元。“農民通過開設網店,離土不離鄉,不僅提高了收入,還解決了就業和創業難題。”淘寶方面表示。
在賣家眼中,淘寶網的吸引力在于“人性化”。“比如易趣網的溝通要用郵件和留言,淘寶可以用阿里旺旺;另外淘寶的后臺操作也比較簡單,可使用的工具更多。”某休閑服飾品牌負責人也坦言,與其他電商平臺相比,淘寶和天貓的最大優勢是其“可控性”。“你知道你的投入花在哪兒、花了多少、有什么效果,這也是其他平臺應該學習的地方。”
但在一些賣家看來,隨著淘寶“蟻巢”的壯大,“螞蟻們”的生存條件也變得越來越苛刻。一位年銷售額達數百萬元的童裝店店主坦言,淘寶的生意“沒有原來好做了”。“淘寶門檻太低,競爭越來越激烈。再加上這兩年規則的頻繁調整,我們花錢做直通車、買廣告的效果比原來差多了。”
相關新聞
一年促消費5000億元 39%需求“電商制造”
北京商報訊(記者 崇曉萌)由于價格相對透明,電商一直被看做“省錢利器”,但昨日阿里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曉表示,電商同樣對“促消費”出力不小。有報告顯示中國網絡零售創造了39%的消費需求。按去年約1.3萬億元的電商銷售額計算,約5000億元消費力是“電商制造”。
麥肯錫今年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網絡零售每發生100元交易中,約61元為轉移消費,即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的消費。而另外39元消費額則是由互聯網創造出來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互聯網和電子商務,這39%的消費根本不會發生。”梁春曉解釋,按照去年約1.3萬億元的電商銷售額計算,電商企業在一年內就創造了約5000億元的消費,相當于山東省今年一季度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析認為,這些消費主要來自跨區域購買,實現了此前無法滿足的消費需求。“這是通過現代化的物流體系,把真正的消費激發了出來,而不是通過透支。”(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