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淘寶速度"下的全新商業邏輯
【中國鞋網-鞋業趨勢】“‘國禮’中有百雀羚。”這條消息在微博等渠道出現后,許多人可能只是隨手轉發。但在網絡圍觀的背后,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已經默默啟動,其后數十分鐘內,更是體現在電子商務中:
“國禮”已經成為淘寶網貨架上成百上千種商品的宣傳標簽, “百雀羚”更是炙手可熱的搜索關鍵詞。
人們驚嘆淘寶賣家的速度,而其實這種速度早已成為常態。如今,任何一個市場熱詞,都可能成為網絡市場上的熱銷產品。 “淘寶速度”背后,是一個全新的商業邏輯。
社會熱詞變成商品
消費、生產、營銷,整個產業鏈上任何一個人的任何一個想法,都可以成為新商業邏輯的故事開端。
2010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牛莉一襲桃紅色的大衣亮相,這可能是最早“有證可考”的網絡“春晚同款”服飾。從此以后,每年的春晚竟然成為淘寶玩家的例行狂歡,比如在2013年春晚之后第三天,用戶能在淘寶上搜索到的“春晚”標簽商品已經超過700件,而一條頗具人氣的“曲婉婷春晚同款”連衣裙在春節期間銷量高達300件。
如果說這還只是實體商品的 “淘寶速度”,那么2012年網絡熱議的 “杜甫很忙”,則進一步說明互聯網時代,商家賣什么,可以由買家說了算。看到一系列 “杜甫很忙”的漫畫,有些人只是笑著轉發,但在網絡的貨架上, “杜甫很忙”已經幻化為各種商品,服飾、文具、玩偶,乃至純粹的創意,無所不有,標著價格,觸手可及。
撇開這些新奇的商品,傳統產業生產者的網絡速度同樣令人瞠目:山東農戶自家的櫻桃,從在地里成熟到出售到采摘,送到消費者手里,只要24小時;一件設計師定制服裝,從樣衣到按單下料、設計生產和物流發貨,送到消費者手里,只要一星期……
有創意、有頭腦,迅速反應能力,是很多用戶對以淘寶網為代表的網絡小賣家的印象。互聯網時代,信息傳遞提速,讓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賣家、小企業,具備了馳騁商海的資本。
更多 “例外”有望崛起
要問當下最紅的原創服飾品牌是什么?十之八九的回答是 “例外”。也許不是每一個原創服飾品牌都能登上國際舞臺,但“例外”所受到的關注無疑讓更多原創品牌、草根品牌看到了未來。在“淘寶速度”帶來的新商業邏輯中,互聯網不僅推動商業信息飛速傳播、市場快速響應,更在于重組了傳統行業的整個生產鏈條,讓原創設計、本土制造有了新的發展空間。
“中國制造”一直被詬病技術含量低,但“淘寶速度”卻體現了 “中國制造”新的競爭能力:快速高效的供應鏈帶來的高效率和高回報。在主題為 “杜甫很忙”的商品中,T恤是最快上市的,而且在短短數天內,就出現12種款式。阿里巴巴之所以會從一個原本為中小生產企業拓展市場的平臺,變成擁有阿里媽媽、淘寶、天貓、支付寶等多種功能的多個平臺,最重要原因在于,根據新商業邏輯,實體供應鏈與互聯網信息流密不可分,兩者合二為一,受益的不僅僅是生產企業,更是整個市場。
如今,更多的原創品牌顯然可以利用 “例外”的眼球效應,用互聯網為自身服務。 2009年,大批淘寶服裝店鋪開始了自己的轉型之路,從“進貨賣貨”模式轉為發展原創。這些加工廠通過與互聯網對接,使得小批量原創的門檻降到最低,僅僅用兩年時間,淘寶網上眾多服裝店鋪就以驚人的速度組建了從設計、生產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2009年,原創服飾成交量在淘寶網女裝總市場份額為13%,但2011年同期,這一比例增長至40%,到2012年底,網上可供選擇的原創服飾超過了100萬件。
新生態系統 “自循環”
一條完整的生態鏈也離不開每個節點上由專職人員付出的勞動和努力。在互聯網時代的新商業邏輯中,每一個鏈接點上已不再是固定崗位,而是代表了一種可能性,從而催生了豐富多彩的行業類型。
當一個社會熱詞變成一件商品,在消費者拿到它之前,它還得先變成一個包裹。在淘寶網的生態系統里,已經發展出至少13種職業為包裹服務:最直接的,莫過于快遞員——淘寶網和天貓每天產生超過1200萬單包裹量,推動我國快遞業務飛速發展,到2012年,快遞業務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沿著產業鏈再往上推,是網絡客服,許多網絡店主已經無法靠單打獨斗來應對每天的交易,他們雇傭了網上客服,其中分工專業化經營的網店一般都會聘請2名至4名網店客服,規模大的網店客服隊伍接近百人,目前僅淘寶網上網店客服數已有284萬。
還有很多有意思的角色,像專為網店商品做模特的 “淘女郎”;專為網購商品拍照的網店攝影師;專替網友選擇服飾的 “搭配師”,等等。在這種情況下,用 “購物平臺”已不足以形容眼下的電子商務,而更適合用“自循環和自生長的生態系統”來命名它。它聯接了消費者和各種商家,助推中國商業體系整體性效率提升和模式升級,并推動建立一個全新的社會商業生態系統。
還有哪些消費潛力
電子商務實現了24小時 “不打烊”,所以在新的商業邏輯下,找尋消費者的興趣點也要另辟蹊徑。
淘寶最新公布的“十二大網購族群報告”看似有趣,卻也值得深思:有多少人經常叫囂著“再買就剁手”卻依舊樂此不疲搜索購物?有多少人大半夜不睡覺,為的就是在一片安靜中上網精心挑選商品?還有多少人不知道想買什么,卻總是忍不住要逛逛各家購物網站?淘寶網資深分析師表示,“十二大網購族群”反映了新市場環境下的購物心理和消費習慣,聰明的商家自然會“投其所好”,找到適合自己的營銷方式。
例如,“十二大族群”中,晚上活躍的“夜淘族”規模最龐大,僅在淘寶網上就多達2283.2萬人,他們喜歡從半夜23時至凌晨5時間逛購物網站。對商家而言,如果選擇這個時間上新品或推“秒殺”,無疑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過,敢為人先的 “嘗鮮族”最少,僅6.9萬人。這就說明,雖然網購一族接受新的購物方式,但對商品本身還比較保守,過于新奇的商品不對市場胃口。此外, “囤貨族”和“逛逛族”是最有消費潛力的群體。據淘寶統計, “囤貨族”每次購物要囤59件商品,雖然價格不高,但積少成多,不容忽視。
“逛逛族”則有事沒事都愛上網閑逛,尤其會參考社交論壇中其他人群的購物體會。商家如果學會社交媒體營銷,就能輕而易舉地把 “逛逛族”變成實際消費者。(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