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國產運動品牌何去何從?
【中國鞋網-行業新聞】近日,六大國產運動品牌——李寧、安踏、匹克、中國動向、特步、361度的2012年年度業績報告相繼亮相。報告中除中國動向外,其他品牌的業績均有大幅下滑。門店大批關停、凈利潤負增長……2012年,國內運動鞋服品牌集體陷入困局。面對困境——

“關店潮”來勢洶洶
國產品牌業績低迷伴隨而來的是接踵而至的“關店潮”。在2012年全年,除361度去年店面數量增長217家以外,其他五大品牌關店總數接近5000家。其中李寧關閉了1821家門店,為六大品牌之最。匹克以1323家緊隨其后,中國動向1101家、安踏590家、特步86家。
運動服飾品牌觀察專家馬崗認為,國內運動鞋服行業業績整體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企業經營成本快速上漲,而居民整體消費意愿疲軟;二是運動品牌零售渠道趨于飽和,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三是大眾消費趨勢由運動潮流向選擇面更廣的休閑時尚方向轉變。
促銷解困不可取
關店潮來襲,一方面是經營費用上漲、投資回報不理想所致;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大量的積壓庫存。為了消化急速擴張帶來的高庫存,各大國產運動品牌紛紛采取打折促銷等措施應對。
對于各大運動品牌靠打折和低價消化庫存的做法,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系副教授徐同謙認為,商家采取低價銷售來消化庫存,會使得單價下滑造成營收下降。而更大的潛在風險在于持續價格下滑,有可能會造成品牌定位的下滑。徐同謙表示: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后,國內各運動品牌都處在發展突飛猛進的階段,而各大品牌未在充分進行市場調研的情況下紛紛圈地開店。一方面,品牌商僅僅將貨批發給經銷商,而不負責貨物的銷售;另一方面,各大品牌在未充分調查市場需求的情況下不斷擴大產能,導致供過于求。長期粗放式擴張的結果,就是供給過剩、存貨高企和管理水平滯后等問題。隨著市場逐漸飽和以及上游成本的上漲,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終于在2012年陷入低谷期。
品牌建設是關鍵
深陷“關店潮”的國內運動品牌應該如何擺脫困境,找到出路?徐同謙認為,“關店潮”的出現,是市場調節作用的體現。面對困境,這些品牌未來的任務是進行調整,適應需求總量和需求結構的變化。
安踏公司副總裁張濤表示,眼下運動服飾品牌所處困境,恰是行業邁向成熟的一個先兆。“從大家蜂擁而至、瘋狂掙錢到大部分企業掙錢,再到大部分企業不掙錢,然后選擇性退出,是國內許多行業必然的發展路徑,家電、手機以及汽車制造業當年都是如此走過來的。”
不過,張濤坦言,2013年的形勢依然嚴峻,何時能迎來行業復蘇不好說。在此過程中,一些不適應形勢的品牌將被淘汰,而足夠優秀的企業活下來,將重新占領市場。同時,安踏方面也認為現有的“品牌+批發”模式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未來將向以零售為主導的經營模式轉型,從追求訂單增長到看重單店營收。
安踏董事局主席丁世忠說,過去的發展模式就是先打廣告,把品牌做出來,再把商品賣給批發商就完了,至于批發商的貨物是否賣得出去,就不考慮了。在零售模式下,就要考慮到分銷商下轄店鋪的情況,店鋪的需求比批發商更重要。為準確把握市場動態和消費者需求,丁世忠在過去兩年里幾乎走遍了中國所有的地級市。他發現,伴隨城鎮化進程加速、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大眾對于休閑和娛樂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因此,對于未來,他十分樂觀:“經過本次調整后,行業將迎來黃金新十年。”(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