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品牌商擴張后消庫存 電商漁翁得利
【中國鞋網-鞋業趨勢】“李寧 For Vancl 48小時限時抄底”活動4月8日開始。不到24小時,上架貨品銷售一空,提前結束。在這場抄底活動中,李寧(02331.HK)的超低價產品低到了19元,無一款產品銷售價過百。
在網上消庫存上一直遮遮掩掩的服飾品牌終于甩開了膀子。而此前,包括美邦在內的多個品牌已經通過天貓直營店、唯品會等悄然進行了多輪網上消庫存。接受網絡超低價在業界看來是品牌商突破心理底線的標志,另一面也反映出其對現金流的饑渴。
“沒有最慘,只有更慘,都等著更慘的出來墊底。”國內一家排名靠前的服裝企業品牌總監在總結2012年品牌服裝行情時說。3月26日,李寧2012年年報發布,公司虧損近20億元,為2012年慘淡的服裝行業年報季畫上了句號。
此前各公司年報數據顯示,匹克的銷售收入降了六成、三六一度降了四成、安踏降了兩成。休閑服飾里的兩大龍頭美邦和森馬也分別降低了四成和三成。伴隨業績下滑,關店成為另一關鍵詞。到2012年底,僅運動服飾品牌關店就超過5000家,一舉回到三年前店鋪規模。
業績下滑和關店的背后,庫存才是服裝行業的扼喉之痛。各大品牌經過一年戰庫存,收效不彰,包括存貨周期在內的各項指標都不樂觀。
多位采訪對象提到,對于服裝品牌面臨的困境,生產和銷售企業經歷了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問題剛出現時認為是產能過剩,渠道擴張過快。然而,隨著消庫存過程中和經銷商的博弈,服裝業批發模式的問題逐漸引起重視。此后,多品牌發展、缺乏新增長點等問題也逐漸凸顯。
目前,線上線下甩庫存的同時,很多企業寄望于多元化發展。紛紛推出快時尚、專業運動品牌、高端品牌等,其中發展最快的是童裝。然而,企業爭相進入市場,是否又是新一輪產能過剩的開始?
瘋狂擴張后遺癥
“太看重店鋪數量,沒考慮同店效益。”前述服裝品牌總監在解釋服飾品牌擴張時反思道。他總結中國品牌服飾過去幾年發展的惟一模式是擴產、開店、上市融資,然后繼續擴產、開店。
2011年下半年之前,服飾企業的銷售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也未曾受到致命影響。各大品牌企業紛紛掀起開店狂潮。“只要有新店,就有效益”,開店成為服裝企業對外宣傳和吸引投資的最大籌碼。“那個時候(投資人)來問,就問有多少店。”他說。
多個品牌在上市前后都經歷過瘋狂開店的階段。三六一度(01361.HK)2009年上市,當年年報就顯示,一年內新增店鋪1423間,增長超過20%。瘋狂開店的同時也帶來銷售的快速增長。當年,三六一度鞋類增長80%,服裝增長高達300%,凈利潤增長250%。稍后在港上市的匹克(01968.HK)年報也顯示,上市當年新增店鋪1100多家。直到2012年之前,在各大服裝品牌公司的年報中,強調新增店鋪數量甚至多于凈利潤等財務硬指標。
實際上,企業上市前高昂的成本投入在上市融資的支持下被迅速掩蓋,前端銷售暢旺時,開店賺錢成為最簡單的盈利模式。在運動鞋服品牌云集的福建晉江,為了吸引投資人和中介運作上市,很多名不見經傳的小品牌也紛紛對外宣稱店鋪已過千家。
店鋪擴張需要產能支持。在服飾行業排隊上市的2009年和2010年,晉江地區甚至出現囤積鞋底的情況。晉江服裝紡織協會人員告訴財新記者因為不愁銷路,做鞋底的企業并不注重質量和創新,“晉江做了20年鞋,技術上沒什么進步,都是做量去了。”他說。
類似囤鞋底這樣的故事在服裝業瘋狂增長的時期并非孤例。國內一家大型電商負責人曾告訴財新記者,2010年至2011年,因為預計會有寒冬,各服裝品牌紛紛擴大生產羽絨類服飾,一度造成原材料鴨絨價格飆升。很多企業為了平抑成本紛紛開始囤積鴨絨,到2012年一輪擴產之后,羽絨生產商已經到了“根本不做新貨光賣庫存的地步”,隨之而來的是羽絨服價格暴跌。
國內擴產開店,國外品牌對中國市場的預估也信心十足。包括耐克(Nike)和阿迪達斯(adidas)在內的國際服飾品牌借著2008年和2012年兩屆奧運風潮快速擴張,然而國際和國內市場都出現了意料之外的疲軟。
“一線的國外廠商為了不影響品牌,一般選擇在中國這樣的市場銷售庫存。”艾瑞咨詢分析師王亭亭指出。這一次,不但國外市場的庫存進了中國,國內品牌經銷商面臨銷售放緩,也開始通過線上線下打折銷售庫存。“一線外資品牌消庫存,擠壓了國內品牌的銷售空間。”
市場變化從2010年開始,就在阿迪達斯花近兩年時間降低了庫存壓力后,國內品牌的庫存卻已急劇攀升,占到產能的20%。到2011年,前端增長的店鋪數量劇增的業績已經不能掩蓋品牌產能過剩的信號。以美特斯邦威為例,2011年半年報實現3.76億元凈利潤,800%增長,同期庫存暴增200%,達到了28.9億元,接近凈資產的90%。
2011年四季度開始,一個接一個品牌的零售前端開始感覺銷售吃力。“森馬從2011年年底開始活動就增多了,沒想到持續那么久市場也沒好起來。”森馬北京地區一經銷商回憶。
積累已久的庫存危機到2012年徹底爆發,多個品牌先后發布盈利預警。“國內服裝品牌庫存穿三年”的言論見諸報端。各家財報數據慘烈:李寧關店1821家,安踏關店590家,匹克關店1323家,中國動向關店1110家。六大運動服飾品牌2012年關閉店鋪總數超過5000家。
從批發到零售
庫存積壓之時,管理的粗放才暴露出來。“服裝企業根本不詳細了解自己庫存的具體情況,他們可能知道一個數字,但具體哪些款式有多少庫存積壓在渠道的哪一環節并不清楚。”前述電商負責人如此描述中國服裝企業面對庫存時的尷尬。
在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多家運動服飾品牌都指出中國服裝企業過去十余年都采用“品牌+批發”的銷售模式,只要把貨批發給經銷商,相關銷售管理標準下達給經銷商,品牌公司的工作就完成了。“這種方法在行業形勢好的時候,是一種很直接、省事并且賺錢的方法。但最大的弊端就是品牌公司無法清楚了解最終消費者。”安踏體育在發給財新記者的書面回復中指出。
事實上,服裝品牌的渠道通常有三級,前端銷售店鋪除了加盟商,很多由經銷商控制。以三六一度為例,全國31個分銷商監管3000多家授權經銷商,這些經銷商擁有8000多個零售點。多層級渠道對銷售信息反饋的滯后可想而知。
品牌商不掌握情況,銷售最前端的經銷商也無市場意識。羅蘭貝格消費品分析師劉暢告訴財新記者,無論是品牌公司還是經銷商,銷售預估一般通過同店增長和新開店數規劃來進行。而經銷商由于沒有一個與品牌商對接的IT系統,數據準確性也有一定問題。(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