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雙手互搏”:上線下銷售沖突怎么辦
【中國鞋網-要聞分析】近日聽到朋友抱怨,春節期間在大型商場購買了某品牌的沖鋒衣,結果發現比該品牌網店的價格高了不少。雖然衣服很喜歡,但是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這樣的情況,大概很多驢友有遇到過,也是促成線上交易火爆的主要原因。
線上銷售帶給品牌商豐厚利潤的同時,這種價格沖突,往往會影響到代理商或者加盟商的利益,由此導致品牌商在開辟電商渠道時往往會遇到來自代理商的阻力。那該如何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
同一商品,價格應趨同
線上銷售帶給品牌商豐厚利潤的同時,這種價格沖突,往往會影響到代理商或者加盟商的利益。由此導致品牌商在開辟電商渠道時往往會遇到來自代理商的阻力,而且對品牌本身也有影響。
消費者在線下本來愿意花1000元購買你的品牌,但是你通過低價把這個顧客轉移到線上,顧客少花了200元。其實對于品牌商來說,雖然贏得了市場,但其品牌溢價能力卻變弱了。對于當季的新品,或是有著旺盛市場生命的高品質商品,促銷打折反而會使利潤縮水。
品牌對于某一商品的不同銷售階段,應當制定統一的價格策略。新品推出多長時間打折,線上線下的價格差,對于積壓庫存的處理,都需要全盤考慮。
雖然目前,商業調查的結果顯示消費者比較線下線上價格之后再下單的情況并不普遍,隨著智能移動終端和各種條碼識別軟件的普及,線下商場正越(專賣店)來越快地淪為線上渠道的試衣間。消費者在線下只試不買,并且可通過移動終端現場比價下單,這對于線下渠道來講是致命的。戶外產品的特殊性則決定了缺乏了線下渠道的支撐,品牌的影響力也會縮水。從長期看,縮小價格差,線上逐步提高售價,這樣跟線下的價格慢慢趨同,應當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線上線下,區別對待
消費者產生心理落差,往往是由于對價格的比較。他們并沒有注意到購買時間,購買渠道的差異。長此以往,很容易形成“坐等打折”的消費模式。事實上,這種風氣已經形成,大型商場一年到頭,五花八門的打折促銷活動,就折射出消費者的這種心理。
僅僅糾結于怎樣調整價格,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可以對商品進行調整。線上可以與線下是同一產品,也可以是不同產品。在同一個流水線上,完全可實現小批量的制作。同一款式的商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采取顏色、配飾等方面的差異,作為線上銷售的專供商品,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針對線上,開發品牌
隨著線上市場的壯大,電商對于傳統品牌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渠道。品牌商需要從原來的所謂線下品牌慢慢開始向電商化轉型,以彌合線上和線下的沖突和差別。在這個過程中,借助原有品牌優勢,建立專門的電商品牌,可以避免線上線下市場的沖突。而且可以針對線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研發相應的產品,開辟新的市場。
在這一方面,很多品牌已經開始嘗試。如:李寧(專賣店)的Joy Comfortable Nature,探路者的Acanu,都是針對年輕人開發的線上品牌。雖然,還都處于起步階段,但是體育用品和戶外用品兩大巨頭都做出同樣的決定,這事情本身就值得我們深思。(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