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品牌轉身戶外市場或將成為全球趨勢
【中國鞋網-行業新聞】天氣回暖,體育用品行業的“寒冬”卻仍絲毫沒有消退的跡象。日前特步(專賣店)宣布了最新的關店計劃,擬關閉100-200家店。關鍵之道體育資訊公司CEO張慶21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體育用品行業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高速增長,同質化嚴重,行業有些“虛胖”.現在的關店潮,是該行業轉變發展方式的有效舉措,對行業能起到一定的凈化作用。在體育用品行業自我調整的同時,戶外產品產業展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一些體育品牌紛紛跟進戶外產品市場。
張慶認為,體育品牌轉型戶外是一種全球趨勢,但對于一些體育用品大品牌來說,戶外產業的體量很難完全容納下,試圖通過單一渠道扭轉局面很難。行業自凈上周在濟南泉城路商圈,各商家又不遺余力地開始了元宵節促銷,但是與一些時尚品牌的熱鬧相比,一些體育品牌的服裝店面略顯冷清,在巨幅體育明星廣告海報下,“SALE”的招牌顯得有些落寞。體育用品品牌持續“過冬”已是不爭的事實。
自去年李寧(專賣店)、安踏、匹克等紛紛大批量關店之后,此前惟一一家沒有公開表示關店的特步國際,日前也宣布了最新的關店計劃:去年已關閉80-100家店鋪,今年擬再關閉100-200家。“體育品牌關店潮早在去年就開始了,就目前來看,關閉一些店鋪是體育品牌轉型不得不采取的舉措。”張慶表示,從戰術上看,將一些在相當長時間內單位面積利潤低的店鋪關掉,優化渠道確保高效店面的銷售,是體育品牌斷臂求生的必要舉措;在戰略上看,這也是行業轉變增長方式的一種選擇。
據了解,在經歷了幾年前的高速增長和粗放式擴張之后,超量的庫存和過多的店鋪成為部分體育品牌沉重的負擔。本土體育品牌領頭羊李寧公司,從去年開始整合渠道,關閉上千家店面,通過低價甩賣、向海外市場輸出甚至銷毀的方式削減庫存。張慶提醒,體育品牌從粗放到精細化發展的轉變,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相當長的轉變過程。體育品牌除了關店之外,還需要尋找新的出口,包括開拓電商等特殊渠道。另外,在品牌定位、產品研發等方面也需要創新。
轉型戶外在不斷收縮規模的同時,不少體育品牌也開始轉型涉獵戶外用品以及時尚服飾,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體育品牌轉身戶外也是一種全球趨勢,這是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自我升級、專業細化的表現。”張慶介紹。
記者注意到,當前的市場上,不僅一些奢侈品牌在開發運動系列產品,部分體育品牌也在和一些服飾類大品牌合作,開發更為時尚化的產品。“這也反映了消費者的一種變化,市場應跟隨消費者的需求不斷進行細化。”張慶表示。在亞洲運動用品與時尚展現場發布的《2011年中國戶外時尚運動用品市場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中國戶外運動用品市場規模達到了107億元,有700多個品牌在中國戶外市場競爭。
《2011年度戶外品牌百貨商業報告》也提出,戶外運動品牌在百貨商場等零售渠道的銷售成倍增長,可以說是零售板塊中增速最快的細分行業之一。“安踏、李寧、阿迪達斯都在跟進戶外品牌的市場開拓。”張慶表示。他建議,本土的體育品牌可以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收購國外一些小型戶外用品企業,以快速完成對戶外用品成熟模式的學習。(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