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壓力合圍戶外用品專業店謀轉型

【中國鞋網-行業新聞】租金上漲,電商擠壓,以及體育用品生產商紛紛涉足零售領域,較普通體育用品市場更窄的戶外用品專業店正遭遇沖擊,轉型迫在眉睫。
三重沖擊
北京(專賣店)三夫(專賣店)戶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三夫戶外”)董事長兼總裁張恒近日表示:“如果三夫戶外某個城市的店鋪租金從5元/平方米·天上漲到七八元,公司尚能承受,但如果上漲到10元到15元,公司就要考慮調整開店模式了。”
張恒表示,隨著一二線城市商業地產租賃價格的快速上漲,戶外運動用品連鎖店的外延式擴張也在面臨更大的資金壓力和擴張風險。
在慕尼黑展覽(上海)有限公司ISPO BEIJING項目總監王亦磊看來,戶外用品專業店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租金成本。“很多地方,比如武漢、南京等,房租上漲特別厲害,商戶續租時發現房租忽然翻番,一下子增加了經營成本。”王亦磊表示。
王亦磊認為,相對于百貨商場渠道,戶外用品專業店銷量較低,價格上也沒有太大的優勢。
在專業店遭遇重壓之時,阿迪達斯、李寧都宣布進軍戶外運動領域,前者還在中國開設了獨立的阿迪達斯品牌戶外產品商店,這無疑將加劇這個行業的競爭。
此外,電商的沖擊也不容小覷。在北京西二環一家銀行上班的周慶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近兩年,他和他的驢友們置辦裝備,一般是在商場或戶外店看看款式,然后在網上購買。
據知情人士透露,2011年京東商城戶外用品交易額剛剛過億元,而在2012年,這一數字達到6億元,其中某單一品牌的銷量就達1億元。電商的快速增長影響了線下渠道,高成本的戶外專業店受到沖擊更是難免。
抓“專業”或抓“菜鳥”
與普通產品不同,戶外用品主要特點在專業性,專業性在限制其發展速度的同時,又或可助其渡過難關。
戶外用品行業發展有哪些轉型方向?2月27日,ISPO BEIJING亞洲運動用品與時尚展將在北京舉行,屆時將有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品牌參展。包括戶外用品在內的中國運動市場下一步的消費趨勢或許能在這里勾勒出來。
體育營銷專家張健曾對媒體提到,全球的戶外運動都呈一個金字塔結構,真正的專業玩家少之又少,中級“驢友”的數量也不算太多,絕大多數都是“初級菜鳥”。有人就做起了這些“菜鳥”的生意。經營自有品牌的迪卡儂的做法,或許可以給傳統戶外用品專業店一些啟示。
迪卡儂產品涵蓋了60多種運動項目,共有20個自有品牌,從低等價位到高等價位,從成人裝備到兒童服裝,品類很多,而不足50元的速干衣、不足150元的登山鞋,平民化的價格對入門級愛好者很具誘惑力。
“戶外專業店不能與商場和品牌專營店產品同質化競爭,一定要有特色。”一位業內人士指出,為應對挑戰,戶外用品專業店一定要強調專業,導購要掌握豐富的產品知識,能給顧客帶來顧問式銷售,這是其相比店員流動較大的商場店的優勢,另外,還應研究不同消費群體特點,差異化經營。(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