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完成節后電商融資第一單 7億美元開啟平臺之戰
【中國鞋網-鞋業趨勢】2013年春節后的電商融資第一單,也是中國互聯網融資第一單,由飽受“貧血”質疑的京(專賣店)東完成。
2013年2月16日,京東商城確認完成新一輪約7億美元的普通股股權融資,投資方包括新股東加拿大安大略教師退休基金和Kingdom Holdings Company;同時公司的一些主要股東也進行了跟投。
此輪融資,京東商城整體估值為72.5億美元。以此推算,安大略教師退休基金出資3億美元約占股4.1%;沙特王國控股公司出資4億美元約占股5.6%,京東本輪共出讓9.7%的股份。
京東商城一直飽受“貧血”質疑。從去年5月開始,包括李國慶(當當網CEO)在內的行業人士認為:京東資金最多能支撐到2012年12月份。京東為回應此質疑,不斷放出“成功融資”的消息。
從2007年至今,京東一共進行過四輪融資,分別為2007年1000萬美元、2008年底2100萬美元、2011年初15億美元以及最新的7億美元,總金額接近23億美元,計人民幣約為144億元。
但京東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劉強東稱:2007年不投資物流和信(專賣店)息系統,2007年前都是盈利的;如果不進行品類擴張,2010年就可以實現微利; 如果不在2010年就開始籌備POP開放平臺業務,2012年就可以實現季度盈利。
劉強東在此次給員工的公開信中表示:京東商城融資將用于開放web、物流、信息系統,同時布局金融平臺業務。他認為“未來的商業紛爭必然是平臺之戰,背后是價值之戰”,而京東商城旨在打造一個不同于阿里的平臺。
據易觀提供的數據,至2012年第二季度,京東POP業務達35億元,排在其后的亞馬遜3.68億,當當網2.73億元,位列前三,再往后則是凡客旗下V+和1號店。
盡管POP業務成為京東增長最快的業務,但與馬云的天貓相比卻不在一個量級:2012年,天貓交易額超過2000億元。京東POP平臺有13000家入住商家,天貓商家已經超過6萬家,僅去年參加雙11的商家就有1萬多家。
互聯網分析師洪波認為:與阿里巴巴相比,京東更希望成為像亞馬遜那樣的B2C平臺。這個平臺與阿里最大的不同,一是它的平臺首先是為自營業務服務的,二是深入電子商務的每一個流程,如采購、倉儲、物流等。
自有B2C+開放平臺,京東完全復制亞馬遜。亞馬遜以自有B2C起家,亞馬遜于2002年推出“我要開店”模式,允許第三方公司的產品與亞馬遜自營產品在同一平臺上進行開放式競爭。2011年,“我要開店”這一模式被引入中國。更早一些時候,淘寶獨立出天貓商城,京東商城、凡客也開始推出開放平臺。
李成東認為,最大的區別在物流,京東商城有物流基礎,阿里巴巴沒有,依托第三方物流,阿里巴巴畫了一個物流大餅,落地還要很長時間;在自有電商業務的推動下,京東開放物流平臺已經開始了,這對POP商家很有吸引力。
洪波認為:亞馬遜模式本質是以技術來驅動電子商務,其商站、物流、云計算、大數據后面都是技術,中國需要這樣的公司,這才是京東需要學習的,也是中國所有的電子商務公司應該學習的。
李成東說:正因為技術方面的優勢,才使亞馬遜趕上了云服務、kindle電子書等浪潮。(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