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角逐傳統商業 老店開張再現新亮點
【中國鞋網-消費市場】新年伊始,傳統零售業頗有些揚眉吐氣的感覺。以元旦3天為例,南京50家重點流通樣本企業累計實現銷售額13.5億元,同比增長21%,新百更是同比增長40.24%。
“創新商業模式,傳統零售業才有希望。”南京市商務局副局長張雁寧說。
最近在南京,出現了好幾家“與眾不同”的實體店。先是“老店新開”的蘇寧新街口店,創新了“線上線下融合”的業態,記者看到,在其一樓的用戶體驗中心,下載手機應用軟件的人排起了隊。“百歷鞋窖”則是新入駐湖南路商圈的一家鞋包專賣店,雖然是在負二層,卻吸引了不少80后尤其是90后。“與一般的店家不同,我們采取的是買手模式。”“百歷鞋窖”媒介經理吉云說,“這是對商場傳統的聯營模式的顛覆。”
不管是線上線下的融合,還是買手制,都意味著傳統零售業商業模式的創新。就拿“百歷鞋窖”來說,之所以能吸引年輕人,在于時尚度和好的性價比。該公司建立了國內首支鞋類買手團隊,買手每季度到歐洲購買幾百款大牌的最新款,回到國內進行翻版。“網商的優勢在于價格,為了和網商競爭,實現低價,我們有兩點做法和別的實體店不一樣:一是所有商品在外貿工廠定制,由廠商直供,沒有中間商;二是選址在租金便宜的賣場,房租僅為同業的5%。例如南京的這個店在負二層,房租相當于專賣店的二十分之一,3000平方米租金僅為100多萬元,而湖南路其他商鋪租金,通常幾十平米,租金就高達上百萬元。”吉云說。
“元旦三天的成績只是暫時的。新的一年,傳統零售業想和電商好好搏一搏,必須有革命性的創新。”南京財經大學教授張為付說。據介紹,國內幾乎所有的商場都是租賃或聯營,從出廠價到零售價的加價率少則四五倍,多則十幾倍。因此,出現了“中國制造的商品在歐美市場反而比國內便宜”的怪現象。而在發達國家,現代零售業的利潤絕大多數都是來源于自身經營,賺取產品的購銷差價,對供貨商收取的促銷服務費用占利潤的比例很低,一般都不到百分之十。
除了電商,傳統零售業尤其是百貨業還面臨著另一個對手——新型購物中心。元旦前,某服裝品牌供應商告訴記者,他們在常州幾家百貨商城的柜臺被“封”了,“被‘封柜’的有好幾個品牌,因為我們準備進駐幾家購物中心,而這些老牌百貨店將新型的購物中心視為強勁的競爭對手,便出了此招。”
專家指出,在電商和新型實體店的挑戰下,傳統實體店的“地位”日益受到威脅:品牌商對商家的態度逐漸變成了“能賣就賣”,不讓我賣我可以到網上賣或者換家店賣,而消費者更掌握了主動權“愛賣不賣”,不賣我可以上網買。因此,傳統零售業需轉型求變革。
實際上,在上海、北京,不少傳統百貨集團已進行了轉型探路。元旦前,老牌百貨商王府井百貨宣布,投資1億元人民幣進軍日益競爭激烈的電子商務領域,引得業界議論紛紛。在上海,以第一百貨為代表的傳統百貨商場也在積極進行轉型。在南京,“新街口商圈網”的正式開通,也賦予了新街口這個“中華第一商圈”新的生命力。(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