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匹克關店透析行業后“跑馬圈地”時代
【中國鞋網-《》】數據顯示,匹克是今年關店最多的鞋服企業。
11月5日,匹克體育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截至今年9月30日,其在中國授權經營零售網點數為6739個,與2011年年末相比減少1067個。
店面縮減同時顯示的是,2013年匹克第二季度訂貨會訂單總額(按批發價格計算)與2012年同季相比下降幅度為20%-30%。其中鞋類訂單金額中幅度下降,服裝類訂單金額高幅度下降,而產品平均批發價格均為零增長。
關店=渠道優化?
事實上,在經歷了瘋狂的“跑馬圈地”后,我國鞋服企業的擴張速度紛紛有所放緩。早在匹克之前,國內巨頭李寧公司也已宣布縮減1200家門店,而據媒體報道,安踏、美特斯·邦威等國內知名鞋服企業也紛紛通過收縮渠道應對行業寒冬。
關店的原因何在?一方面,門店租金、裝修、店面維護及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極大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另一方面,鞋服市場受宏觀經濟影響,持續處在低迷狀態,存貨高企,銷售業績大幅下滑。于是,根據行業現狀,不少鞋服企業選擇減少門店數量來順應市場。
對于這一現象,匹克公共關系副總監劉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去年以來匹克就在實施“關小店、開大店”的渠道優化策略,從以圍繞訂單量為主的“批發型”向提高單店盈收的“零售型”運營模式轉型。“匹克關掉的是覆蓋1-4線城市的低效門店,隨后還將陸續將這批第六代向第七代門店更新換代。”劉翔補充道。
而某資深行業分析人士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匹克在渠道方面的功底不是很扎實。“匹克渠道管理能力并不強,所以加盟商逃離的速度比較快。所有福建運動品牌中,只有它關店數量是最多的,這點本來就能說明一個問題,相比其他企業,匹克在留住加盟商方面欠缺手段和方法。”
該人士還表示,雖然整個行業都存在問題,但可能匹克的庫存較大,加盟商的盈利能力較弱,所以才選擇關店。而匹克的中報也顯示,2012年上半年,集團毛利率為37.7%。而特步毛利率為40.9%,361度毛利率為42.7%,安踏為41.8%。
后“跑馬圈地”時代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中國本土鞋服品牌在最近10年內呈現出跳躍式發展。而近期,受到金融危機和國內需求整體不振等諸多因素影響,國內鞋服品牌增速放緩,依靠大開門店獲得銷售額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這種發展方式將不再持續。
投資顧問朱慶驊認為,在“后跑馬圈地”時代,隨著科技的發展,網上購物逐漸被消費者接受,并成為他們的一種消費習慣,應該采取線上線下渠道并存經營模式。
同時,業內資深人士認為,國內鞋服企業在線上線下并存模式中,還應對線下門店采取精品化發展。在渠道下沉時,要提高單店利潤。
劉翔告訴記者,匹克將于2013年底對1000家“第七代門店”優化完畢。匹克鼓勵分銷商采取直營和加盟兩種方式,在提高市場反應速度的同時,這些門店還將與線上銷售形成互動模式,采取就近實體店承擔送貨上門和退換貨等服務,從而避免線上線下出現“左手打右手”的互搏矛盾。這些舉措能否讓匹克重現輝煌,還需要時間來驗證。(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