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童鞋不是成人鞋的縮小版
【中國鞋網-】兒童鞋不是成人鞋的縮小版——這件事呼吁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現在看來,雖然現狀有些改進,但隨著市場競爭激烈,追逐潮流、吸引眼球在兒童用品上愈演愈烈,使得兒童鞋的設計趨向成人化,而沒有考慮到兒童自身的特點。兒童鞋與成人鞋的區別主要在腳型、楦型、功能及裝飾件等,本文提出的問題,希望能夠引起兒童鞋企的重視。

兒童腳型、楦型與成人的區別
兒童腳型與成人腳型是有區別的。兒童腳型與成人腳型相比較,有幾個關鍵部位需要注意:
1.跖趾關節靠前,腳趾較短
小童段兒童腳的第一跖趾關節部位平均值占腳長的73.27%,第五跖趾關節部位平均長度占腳長的63.75%,成年人則分別為72.17%和63.02%。而跖趾關節是腳步行時的彎曲部位,腳的著力點也在第一、五跖趾關節的連線上,在設計鞋楦時要適當提前著地點,以使較短彎折部位與鞋的彎折部位吻合。
2.兒童腳的最寬部位跖趾關節前
成人腳的腳趾內收,大拇趾邊的跖骨部位突出,最寬處在跖趾關節部位;兒童腳則腳趾張開,大腳趾較其它四趾內收,腳趾幾乎是平的,最寬處是在腳趾根部,故鞋頭不適合成人的尖頭型,適合比較大的圓頭形。但需要注意的是,現在很多童鞋楦設計的過于寬大,前腳的穩定性較差。
3.內外腰部兩側平直弧度小,跟骨較窄
成人腳的內外腰弧度大,有著顯著的后跟,兒童腳則內外腰部兩側平直弧度小,跟骨較窄,脂肪多。所以鞋楦腰窩部位的曲線設計不能像成人鞋楦那樣,具有很明顯的彎曲弧度,而應該使曲度略大,但后跟不能設計過寬,現在市面上很多童鞋的后跟穩定性比較差。
4.兒童腳的自然前蹺角度很小
通過測量,我國腳的自然蹺度平均值為8.03度,小童僅為0.7度。現在很多兒童鞋的蹺度是由成人鞋推算出來的,經驗認為成人腳的自然蹺度是15度,幼兒腳被設定為7-8度,前蹺較大,兒童足弓尚在發育中,腳底部比較平坦,過大的前蹺會使前掌跖趾部位凹陷,發生疲勞損傷,還會影響到腳趾神經系統的發育及平衡穩定性。一般小童鞋楦的前蹺在10mm左右比較合適,即使長度接近成人的大童鞋,蹺度也不應大于14mm。
兒童鞋的功能與成人的區別
兒童鞋需要有特別的功能性,包括鞋的舒適性、支撐性和防護性。我們從鞋的結構分析:
1.鞋面
鞋幫面應由透氣性好的材料制成。因兒童的腳出汗量大,透氣性可防止腳的悶熱感,避免細菌的過渡生長和濕熱環境引起的足底肌肉松弛,使足弓趨于低平。
2.鞋底
具有緩沖性和彈性,能夠穩固地接觸地面。鞋底過軟過硬均易產生疲勞,同時要有良好的減震、止滑效果,PVC塑料不適合制作兒童鞋底。
3.鞋前的保護
鞋的前頭部位除預留合理空間外,還要加入一定硬度的前包頭,能夠有效保護腳趾不受踢、磕、碰、砸等外傷。
4.鞋后部支撐
鞋的后跟部位需加裝主跟、軟口等,能夠幫助處于發育期的足骨、足肌和足關節保持平衡,保護兒童柔軟不穩定的踝關節,使腳得到相應的支撐,養成正確的走路姿勢,還可以對一些兒童在四至十歲期間形成的不同程度的內八字腳進行矯正。
5.鞋底部加裝鉤心
可以支持腳部,增加兒童走路時的穩定性,避免兒童在跑、跳時腳的扭傷,還可使鞋在彎折時與腳前掌跖趾關節彎折處一致,減少對足弓的傷害。
6.合理的鞋跟高
鞋跟高不好,但無鞋跟易引起跟部承重過大,引發疲勞損傷。適當的鞋跟,能達到有效的緩沖效果,提高防滑能力,還可以隔熱、隔水、減小步行時蹬地所受的力。
兒童鞋的裝飾件與成人的區別
鞋作為服飾的一部分,追逐時尚是無可厚非的。但像目前這種把成人的流行元素全部移植到兒童鞋的做法是有待商榷的。如鞋面裝飾的水鉆、扣子、尖錐等小的裝飾物,不適合加裝在童鞋上。這些小的裝飾件很容易掉下誤入幼兒之口,有很多出現危險的案例。
在為兒童鞋做花結時,需要采用較寬的材料并縫制牢固,鞋帶、鞋上的裝飾繩索及花結散開導致兒童被絆倒、甚至絞入車輪的事件也時有發生。安全是設計制作的必須要求。(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