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中國制造”的華麗變身
【中國鞋網-要聞分析】華商在俄羅斯所建園區的一大功能,是實現了“中國制造”向“俄羅斯制造”的華麗變身。
“別人賠了,我卻賺了。”2008年9月,在俄羅斯政府打擊“灰色清關”、又遇經濟危機的大環境下,許多華商損失巨大,虞曉紅卻有著別樣的人生體驗。
虞曉紅,華龍鞋業的老板。先一步入駐園區的華龍在那次“狂風暴雨”中不但沒有損失,反而把倉庫積壓很久的產品都賣了出去。他們的產品因為有了俄羅斯商標,就有了“準生證”。
華宇園區波克羅夫卡加工區制鞋生產車間,十幾條生產線的幾百名工人正緊張地工作著。嫻熟的技術手法,嚴格的質量把關,一雙雙優質的成品鞋被運往了烏蘇里斯克、莫斯科等大城市。他們把從國內運來的半成品鞋子,在園區加工組裝后,搖身一變,由“中國制造”變成“俄羅斯制造”。
王立志說,企業入駐園區,利潤支撐點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銷售大大增加,比原來增長20%以上;二是產品價位提高,同樣產品單價基本比原來提高了5%~10%;第三則是變“中國制造”為“俄羅斯制造”后,直接帶來關稅的大幅降低,現在半成品出口比原來直接成品出口,在關稅上降低了70%。
“抱團取暖”的利益攸關
以前,很多“走出去”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單打獨斗”闖國外市場,常常面臨巨大風險。
建設華宇園區的“開園功勛”王立志在俄打拼近二十年,他認為,想更好地生存就要“抱團”,要充分利用園區在俄羅斯的實力,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由經濟實力雄厚和國際貿易經驗豐富的大企業“開路”,就可大大規避風險。
“當年,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的一次封庫中,我們就損失了5000萬元的貨。”鞋企小老板徐凱旋現在說起曾經的遭遇仍然心有余悸。他在權衡境外園區的優勢,毅然入駐烏蘇里斯克經貿合作區。
虞曉紅說,“有園區的‘庇護’,使企業規避了風險,減少成本,并且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她指著生產線上正在加工的半成品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正規通關來計算,一雙半成品鞋進口的關稅為5%,而成品鞋的關稅則達到15%。由于受包裝限制,一個貨柜的成品鞋最多能裝3000雙,但如果是半成品的話,一個貨柜能裝18000雙,單是運費,前者要比后者高出6倍左右。
“園區先驅”的良語忠言
“把企業搬到俄羅斯是一次成功的嘗試。”落戶華宇經濟貿易合作園區的吉林撫松金隆木業總經理戰忠玉告訴記者,公司產品97%銷往歐洲和美國。
外國不斷采取的反傾銷、技術壁壘以及綠色壁壘等,曾使吉林撫松金隆木業損失嚴重。為不失去發達國家市場,公司最終選擇入駐華宇集團在俄園區的扎伊姆加工區,利用俄羅斯豐富的木材資源,加工生產符合美國客戶要求的產品,經俄羅斯口岸銷往美國。“這樣不僅留住了老客戶,守住了美國這塊市場,并且由于原材料成本和關稅的降低,大大提高了收益。”戰忠玉說。
虞正勇,鞋企老板。2009年底,他經營的森楠鞋廠落戶烏蘇里斯克經貿合作區,生產高檔女鞋。現在,90%的中國人在俄羅斯銷售都是依靠批發大市場,虞正勇卻打進超市,建立自己的營銷網絡。“以后不管批發大市場有沒有,我依然有我自己的營銷網絡。”虞正勇給后來者提了個醒:這里機會很多,利潤空間很大,但要看到的是這里風險也很大。比如說做服裝、鞋帽,俄羅斯人的審美與中國人不同,如果不符合俄羅斯人的審美,那就會成為垃圾。
用陪同采訪的康吉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儒祥的話說,這里是風高浪急水深魚大。(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