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混戰 傳統鞋企選擇平臺需更謹慎
【中國鞋網-鞋業趨勢】隨著電子商務覆蓋率的不斷擴大,國內電商在競爭上已不僅僅局限在傳統鞋企資源的爭奪上。今年以來,綜合性電商之間的價格戰不斷,將傳統鞋企推入發展的邊緣口。而鞋類B2C的生存空間也不斷受到擠壓。不過拍鞋網()上卻顯示,拍鞋網不參與粗暴價格戰,還推出平臺為傳統鞋企開辟新的渠道分銷平臺。
近期,電商領域除了“價格戰”,平臺開放也成為電商企業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措施之一,京東商城、當當網、蘇寧易購等綜合性電商紛紛宣布“開放”策略。而李寧、361度、安踏、等傳統運動品牌在面對越來越多的平臺選擇上,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電商平臺為消費者提供最具性價比的商品,提高銷售額與自身品牌價值成為擺在傳統鞋企面前的最大問題。
而國外的傳統鞋企進軍電商行業起步又較早,耐克、阿迪達斯、kappa、等國際品牌的電商之路至少比中國鞋企要早十年。2010年,阿迪達斯在中國開始以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進軍,與國內用戶覆蓋量最廣的淘寶商城達成戰略協議,加速進入電子商務的步伐。
在起跑線上的落后,要求國內的鞋企在電商平臺上的選擇需更加謹慎,尤其是電商之間日益嚴重的價格大戰,更加考驗著供貨商的運營風險。深陷高庫存漩渦的不少運動品牌借助電商之間的混戰確實消耗了不少庫存,據相關媒體報道,在“雙十一”與“雙十二”倆場電商造節促銷中,銷售量大大提升,幫助喬丹品牌消耗了不少庫存。但是也有專家分析認為,電商平臺之間價格競爭最后買單的是供貨商,過度價格競爭意味著更大的虧損。
“無電子不商務”已經成為主流,如何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商品種類和更全面的服務是電商與供貨商之間共同面臨的課題。國外有、駱駝、阿瑪尼等國際大品牌、國內有李寧、安踏等知名品牌,在雙方的夾擊下,國內二三線鞋企的生存空間與市場份額就容易受到擠壓,不少像這樣的新興品牌,在綜合性平臺上資源獲取難,在與電商平臺的合作上需要有風險意識。
有業內人士認為,垂直B2C對消費者的服務更加針對、深入,在平臺資源的利用上也更為靈活。不管供貨商們覺得哪個購物網站最有前景,盈利最多,電商本質依然是零售服務行業,傳統鞋企應選擇能為自身提供最大價值服務和遵循零售業發展規律的電商平臺。(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