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蟄伏下,查理鞋業內外兼修掌控“話語權”
【中國鞋網-品牌動態】日前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國際鞋業博覽會上,參展的傳來喜報:該公司首次展出的布鞋新品廣受青睞,收獲了多名歐洲客商的50萬雙意向合同業務。

查理鞋業參展德國鞋博會
作為我市首家鞋類合資企業,查理鞋業在國際市場上風頭十足,公司董事長謝衛國告訴記者,前年,他們接下美國著名的休閑品牌TOMS的訂單,開始試制布鞋。剛為TOMS貼牌加工布鞋時,年產布鞋只有十幾萬雙,今年預計布鞋的出口訂單會超過150萬雙。為了完成快速增長的訂單,已增加流水線和員工積極應對,生產車間十分忙碌。
“在本土的知名度遠不如在國外市場響亮,因為我們曾專注于做外貿。”謝衛國說,查理鞋業是率先與家樂福、沃爾瑪、佩雷斯、 麥德隆、歐尚、TESCO等世界商業巨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的溫州鞋企。一段時期內,家樂福每年在溫州下單的近10萬雙男鞋,指定由查理鞋業生產;美國佩雷斯和查理鞋業簽訂精品皮鞋的常年供貨合同;世界第三、英國最大的零售商TESCO慕名而來要求為其生產皮鞋……商標圖案酷似卓別林肖像的查理鞋業,成為溫州鞋在國際市場上的一個重要代名詞。
“出口100多個國家,年出口量最高達到400萬雙,紅火的背后更需要保持企業的后勁和持續性。”善于思考的謝衛國懂得市場漲跌的原理,他說,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市場蕭條因素的影響,近年來,他們迅速調整出口戰略方向,把目光主要聚集在美國市場,產品出口銳減到10多個國家,從過去出口對象的分散狀態,統一到更集中、細致。
深挖細耘,收獲不菲。國際市場的調整并未對企業出口業績帶來很大沖擊。據了解,今年查理鞋業出口量將保持在300萬雙左右,其中美國市場的增長量將達30%以上。
單一的外貿生意,往往是外方掌控“話語權”,重視開拓內貿市場是“兩個輪子”并進的一環。面對國內鞋類成熟品牌林立的格局,如何打響品牌,走品牌路線確是一條艱難險道。從原先的內貿批發生意轉變為進駐商場走上品牌之路,謝衛國有著很深的感觸。幾年前,他在北京的一家大型鞋類批發市場考察,4000多個攤位熙熙攘攘,“想在這么龐大的批發商家中脫穎而出,太困難了,就像一粒沙子掉進海里,很難有大的起色。”于是,走品牌之路就烙定在他腦海里。
“很多人都說,做品牌的投入就像是一把鹽灑到水里。怎樣才能讓品牌后來趕上,著實值得思考。”謝衛國說,他們找到一條進駐商場做品牌的新路,依靠商場的上檔次營銷,逐步占據中高端市場,再以點帶面,拓寬延伸領域,更大地發揮品牌效應。從前年開始,查理鞋業投資8000萬元大力進軍國內各大知名商場,目前已在北京、武漢、西安等地成功進駐200來家商場,品牌價值開始顯現。
鞋企的競爭最終將是終端的競爭,品牌是終端最佳的展示,雖然進駐商場的背后也是頗費周折,但是查理皮鞋在商場最貴賣到1800元,對此謝衛國認為:值了。
做品牌晚了嗎?
作為日常消費品的制造廠商,品牌之路是大家夢寐以求的終極目標。而這對于一些中小型企業來講,創品牌、打響品牌又是顯得遙遙不可及,難以攀登。
從16歲做鞋學徒出身,謝衛國跑過銷售、自辦鞋企,做過邊貿生意、開發中東市場、轉戰國際市場,40來年的制鞋經驗對行業的陰晴變化有著敏銳的感知。他說,經營企業一定要做足本行,尤其是在發展順境中,不能偷懶,安于現狀,要及時反思,應對各種新挑戰。
經營企業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市場疲軟的境遇下,面對很多成熟的鞋類品牌,再走品牌之路是不是太晚了?查理鞋業進駐商場的做法,找到了合適的突破口,借助商場的檔次提升自身品牌價值,然后再以此延伸推進,收效已經明朗。謝衛國說,啃下商場這塊“硬骨頭”需要耐心,但品牌之路卻還為時不晚。(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