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深度發酵 體育用品行業如何迎來發展春天?
【中國鞋網-行業新聞】隨著經濟危機的深度發酵,從2010年起,中國體育用品行業市值大幅縮水已是不爭的事實。縱然有每年4億人民幣贊助CBA聯賽的大手筆,但這只是企業自救的一場賭博,這無法掩飾全行業大面積虧損,庫存和運營成本高企,店面倒閉如潮的境況。中國體育用品行業已經步入冬天。
體育用品行業如何過冬?這是一個整個中國體育產業都要思考的問題。
第一,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企業自身需要調整自身結構實現轉型,也需要政府給予一定的幫扶和政策優惠。
在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消費者的消費意愿下降,消費萎縮。而目前的情況看,GDP從14%到10%再到8%,中產階級萎縮,股市從6124.04點跌到如今的2000點以下,在一個下降的經濟周期里任何人都不能幸免,體育用品行業也是如此,無論從銷售量層面還是資本市場上的表現看,體育用品行業都在一路倒退。因此,對于生產并非基本生活用品的體育用品行業來說,一方面,企業應加緊轉型,收縮戰線,加快現金庫存流轉,調整自身結構和發展戰略;另一方面,中央、地方政府亦應給予一些政策上的幫扶,減少稅收、政策優惠等,以此改善體育用品行業的生存環境,幫助企業調整自身結構。
第二,我國體育人口比例偏低。增加體育人口,培養市場,可擴大體用用品行業生存和發展空間。
我國人口超過美日、歐洲之和,但人均擁有運動鞋的數量僅有0.6雙,遠遠低于美國的4.5,歐洲的3.7,以及日本的4.4,由此看出我國的體育人口、體育用品市場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長期以來,我國運動人口規模不大而且人均上很低,老百姓的閑暇時間少,學生、上班族這些本該是運動的主力軍卻普遍缺乏運動,而主要的體育人口成了城市離退休人員,所以體育人口的增加還有很大空間。
體育人口是體育用品行業真正的市場,體育人口的增加可以擴大體育用品行業的市場,在我國目前這一塊還是有相當的發展空間的,而如何培育這個市場是值得整個行業好好研究思考的。從這點上看,李寧對CBA的贊助“不只是對CBA的投入,更是對籃球的投入”確為明智之舉。
第三,從長遠發展看,提高體育用品的科技含量,才能增強企業自身競爭力,與其它實力雄厚的對手競爭不被淘汰。
目前我國的體育用品行業整體水平比較落后,科技投入遠遠比不上國際知名品牌。從體育用品的長遠發展來看,時尚低端的路線只適合企業的積累資本、積累技術的幼雛時期、困難過渡時期,而體育用品從某種程度上看賣的其實是科技,沒有科技做支撐,這個產業將是粗糙的缺乏競爭力的,將無法和行業內先進的公司競爭,即使度過經濟危機最終還是會被淘汰。所以體育用品行業應該積累自己的科技專利,善用科技增加產品附加值,增加品牌附加值。
第四,跳出行業之外,從更宏觀的角度上看,對于體育教育的投入,能從根本上改善體育用品行業的市場容量。
我國體育教育的投入不足和重視程度不夠,造成了體育人口少的現實。體育用品行業的市場容量不足而產量庫存過剩,這使得供應與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我們應當更積極的發展群眾體育,群眾體育的發展能有效帶動體育用品行業的回暖,為體育用品市場擴容。
體育用品行業是依賴于體育運動發展而發展的,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沒有發達的體育運動就沒有體育用品的發展空間。要做大體育用品行業的蛋糕,還需要提高老百姓的購買力與發展群眾體育雙管齊下,只有市場大了,才有體育用品行業施展拳腳的空間。(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