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察:傳統百貨"店商"PK鞋服"電商"
【中國鞋網-鞋業趨勢】既非節日,也非周末,在傳統百貨商場依然四處可見打折的痕跡。昨日,在市區幾家百貨商場,記者發現,以往在換季時節和節假日才出現的促銷狂歡,如今似乎成了商場的常態,很多新品一上柜就開始打折,同樣的場景,也在各個品牌的實體專賣店里上演。
多品牌關閉 千家實體店
曉珺(化名)在泉秀路一百貨商場的運動品牌專柜上班。昨日上午,從9時30分到11時,進店的客戶不超過5名,只有2名顧客對價格進行了咨詢,其中1人聽說打5折的一款秋冬外套是去年的款式后,說了一句“庫存產品網上只要3折”就離開了。
“有時候導購比顧客還多。”曉珺向記者抱怨。實際上,實體店的冷清已不是個例,從去年下半年以來,不少傳統品牌的實體店經營就開始遭遇困境,一方面是單店盈利下滑,另一方面,品牌商開始關閉一部分不盈利的店面。
公開消息顯示,匹克截至今年9月30日,在中國的授權經營零售網點比去年年末減少1067個。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李寧在新開248家店鋪的基礎上,對店鋪進行了盈利評估,關閉1200家低效店。安踏體育今年以來門店總數也減少了110家。
茵寶和迪亞多納的福建區域總代理施俊棋從去年開始,就深切地感受到了來自線上的沖擊,“單店的人流量和營業額開始下滑,很多客人試完衣服后不買,有的甚至直接在更衣室打電話,讓朋友上網查詢價格。”
泉州一運動品牌的黑龍江總代陳先生也告訴記者:“今年實體店的銷售額下滑了40%,其中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受網購的影響,因為運動品牌的消費主體是80后、90后,而這一部分人群也是網購的主要人群。”
傳統百貨參與網購節
網購的價格優勢,也迫使傳統實體店鋪和百貨不得不參與到價格戰中。“今年以來,傳統百貨的促銷頻率和幅度都明顯增加,只要一家百貨打折,其他幾家商場就跟著打折,有些折扣力度甚至超過了線上。”泉州市連鎖經營協會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新品7折已經成了普遍行情,庫存更是以低于4折的價格出售。”陳先生稱。即使是一些以往不怎么打折的國際品牌也開始放下身段,施俊棋告訴記者,為了應對網購的沖擊,自己代理的茵寶和迪亞多納從今年開始新品也打到了7折。
而不少實體店已經開始與電商平臺正面“交火”,今年的“雙十一”網購節期間,為應對天貓全網5折的促銷,泉州市區一些百貨甚至打出了全場3.8折,部分商品1折起的口號,與電商平臺搶食光棍節“大餐”。
當日,市民王小姐親身感受了這場來自線下的促銷戰。在大洋百貨,原價998元的女士羽絨衣,售價99元,原價1200元的男士外套,售價300元。最終,王小姐花1000多元買回了七八件衣服,包括外套、羊毛衫、羽絨服等,幾乎備齊了冬天的服裝。
線下經銷商網上開店
“數碼賣場成了‘看貨場’、服裝店成了‘試衣間’。”網購對傳統商業的沖擊,也開始迫使傳統商業模式轉型,借助互聯網,傳統零售企業開始嘗試新的營銷方式甚至經營模式。
“今日全場低至1折,艾格3折起,小毛蟲童裝全場特價……”百匯、大洋等百貨商場開始嘗試微博營銷,通過微博發布品牌當天的折扣。“網購也好,線下購物也罷,其實消費者更看重的不是購物方式,而是性價比更高的產品。借助線上的營銷方式,也能給線下商場引流。”泉州市連鎖經營協會相關人士稱。
此外,一些代理商也開始由“店商”向“電商”拓展。意識到網購成為發展趨勢后,施俊棋從去年5月份開始,組建了自己的電商團隊,開始線上線下同步經營,半年后,線上的銷售額就達到了2000萬元,而去年全年線下的營業額為3000萬元。
今年以來,施俊棋繼續加大線上的拓展力度,同時關閉了十多家虧損的線下專賣店,預計線上銷售額年底將超過6000萬元,線下則縮減為2000萬元左右。
不過,施俊棋并不準備放棄實體店,因為電商雖然具有價格優勢,但是實體店在購物體驗和服務上依然具有較大的優勢,“單純的線上和單純的線下都不是主流,未來線上線下會形成互補、交融關系。”(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