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察:奧康抗辯歐盟“雙反”效應
【中國鞋網-要聞分析】耗時6年,在5家上訴一審敗訴、其中4家放棄之后,依然單槍匹馬打贏官司。面對歐盟對華采取的不平等反傾銷貿易舉措,中國最大民營制鞋企業奧康,毅然拿起法律武器,堅決維護中國產業的合法權益,書寫了中國鞋企抗辯歐盟反傾銷成功第一案。商務部有關人士表示,該案件起到了示范作用,提振了中國企業通過司法途徑維護自身權益的信心。記者日前采訪了相關人員,講述該案背后的故事……
2012年11月18日,浙江奧康鞋業股份有限公司收到歐盟高等法院于2012年11月15日下達的判決書,裁定奧康訴歐盟皮鞋案措施涉及的歐盟反傾銷法規某些條款的解讀是正確的,并推翻了歐盟普通法院作出的一審裁定。這標志著中國鞋企奧康耗時6年終于贏得了抗辯歐盟反傾銷的全勝。
“躲”不過就“打”
“反傾銷躲是躲不過的,只有不滿和抗議也是沒有用的,需要積極主動地正面應對”,奧康董事長王振滔清醒地意識到,面對貿易壁壘,只有聯合才有出路,只有合作才有發展,面對越來越大的反傾銷壓力,制鞋企業應該建立共同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的組織,共享信息、共擔資金,共同表達自己的合法訴求。
作為國內最大民營制鞋企業,奧康不甘默認歐盟不平等的貿易舉措。王振滔極力主張用法律的手段維護中國鞋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合法權益;積極尋求和爭取在WTO規則下中國鞋業應有的市場地位和利益。
記者了解到,上世紀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的大宗產品之一皮鞋開始逐步向歐盟各國銷售,每年的銷量逐步增加。
歐盟一些國家視之為“洪水猛獸”。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部分歐洲國家相互聯盟,以保護本國鞋業產業、維護價格之名,發起限制中國鞋業進入歐洲的“壁壘行動”,對中國皮鞋實行“進口配額”限制。這項決定持續了14年,直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加入世貿組織后,隨著中國對外貿易額的大幅增長,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技術壁壘等變化多端的貿易摩擦也相伴而生,而且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走過最后的過渡期,過去政府對企業的直接保護,也必將逐步讓位于世貿組織規則的約束。
2005年,歐盟調整策略,發起對中國皮鞋反傾銷立案調查。
2006年10月歐盟正式對中國和越南產皮鞋征收16.5%的反傾銷稅。
16.5%的反傾銷稅,對于絕大多數微利的中國外貿企業來說,無疑被對方掐住了最為緊要的命門。一項數據顯示,從2006年到2010年底,因為歐盟的反傾銷關稅實施,中國出口歐洲的皮鞋銷售額下滑20%,直接導致20000人失業。
奮起抗辯卻一審敗訴
歐盟發起對中國皮鞋反傾銷立案調查之時,曾有1000多家企業積極應對歐盟調查。第一輪調查過后,絕大部分企業悲觀退出應對,到后來只剩30多家企業。2006年12月,奧康聯合另外4家鞋企狀告歐盟理事會征收原產于中國皮鞋為期2年16.5%的反傾銷稅,2010年3月,歐盟駁回訴訟請求,奧康等中國鞋企一審敗訴。
就在歐盟發起對中國皮鞋反傾銷立案調查之時,2006年5月18日,歐盟在重慶璧山中國西部鞋都舉行歐盟反傾銷“六方會談”。中國WTO研究會會長周世儉、奧康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振滔、商務部公平貿易局官員、西班牙駐中國使館商務處官員、瑞典一家著名制鞋公司亞洲區負責人等就歐盟反傾銷發表了看法。王振滔聯合百家鞋企代表發表中國第一個抗議歐盟鞋類反傾銷宣言——《重慶宣言》。
2006年5月20日,奧康派出全權代表參加由商務部支持、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組織的“抗辯團”,赴歐盟出席5月22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對華鞋產品反傾銷聽證會”。在聽證會上奧康陳詞抗辯,抗議歐盟對中國鞋做出不公正的反傾銷裁決。
2006年6月15日,奧康董事長王振滔應歐盟鞋業聯合會主席卡爾沃的邀請,以中國制鞋企業唯一代表的身份,出席在西班牙阿里肯特舉辦的西班牙鞋業論壇并做專題演講,以WTO規則為武器,抵制歐盟反傾銷。
在這場中歐兩股力量的較勁中,一些中方鞋業看到大勢不吉,開始打退堂鼓。當初,歐盟發起對中國皮鞋反傾銷立案調查之時,曾有1000多家企業積極應對歐盟調查。第一輪調查過后,絕大部分企業悲觀退出應對,到后來只剩30多家企業。
到了2006年10月中旬,是中國企業“最后的抉擇”:要不要向歐盟一審法院提起訴訟。10月23日,奧康義無反顧,正式決定聘請中國“反傾銷第一律師”、北京中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國際貿易與WTO法業務組負責人蒲凌塵律師向歐盟一審法院提起訴訟,狀告歐盟理事會發布的征收16.5%的反傾銷稅的法規不符合歐盟的相關法律。
隨后,溫州、廣東、福建三地的泰馬、南海金履、萬邦、新生港元等4家企業跟進,也宣布共同上訴。當年12月底,奧康等5家中國鞋業聯合遞交起訴書,狀告歐盟理事會征收原產于中國皮鞋為期2年16.5%的反傾銷稅。
與此同時,2006年底,由于中國鞋企積極抗辯歐盟反傾銷,歐盟執委會公布貿易救濟工具綠皮書,并主動邀請中方對綠皮書進行評論。之后,中國商務部曾先后組織召開了“歐盟貿易救濟工具綠皮書評論座談會”和“中歐貿易官員貿易救濟工具問題研討會”,積極促成中歐雙方關于歐盟貿易救濟措施問題開展對話。
2007年1月8日上午,奧康和溫州泰馬等四家中國上訴鞋企在北京舉行“制鞋企業應對反傾銷訴訟情況通報會”。王振滔代表上訴企業發表了“中國鞋企應對貿易壁壘北京聯合宣言”,并呼吁更多的國內制鞋企業積極行動起來,聯合應對國際貿易壁壘。
然而,中國鞋企的奮起應訴與抗辯還是沒能阻止歐盟反傾銷大棒。原本到2008年10月此項反傾銷措施就應到期終止,但是歐盟不顧大部分成員國的反對,決定對中國皮鞋反傾銷案展開“期滿復審”。2009年12月,歐盟部長理事會議作出復審決定,在沒有充分理由的情況下,對中國皮鞋的反傾銷措施再延長15個月,即至2011年3月31日。
禍不單行。在法律官司領域,2010年3月,歐盟初級法院駁回奧康等中國5家鞋企的訴訟請求,宣布中國鞋企一審敗訴。
志在必得“打”二審
王振滔忐忑不安,詢問律師蒲凌塵:“再打二審有幾成勝算?”蒲凌塵回答:“輸贏五五開。如果再打二審,訴訟費等已不多了,各項費用不到100萬人民幣。”王振滔問:“再打下去我們的贏點在哪里?”蒲凌塵分析道:“歐盟反傾銷依據不足,他們的根源就是貿易保護主義和對中國企業的歧視,我相信歐盟高等法院執行法律會是公正的。”這一說,王振滔感覺輕松了。他果斷地說,我有底了,繼續打!一審敗訴打掉了4家上訴鞋企繼續司法訴訟的信心,已經成為“孤家寡人”的奧康孤軍奮戰,決定上訴至歐盟高等法院“打”二審。
2010年4月8日,中國商務部上訴世貿組織,請求WTO成立專家組,協調解決這場由歐盟發起的不公正的國際貿易爭端。
但是,溫州泰馬、廣東南海金履等4家鞋企被一審敗訴打掉了信心,悲觀認為二審勝訴無望而宣布退出司法訴訟抗爭。
王振滔和企業決策層算了一筆賬:這場官司即使打輸了也是贏,打贏了更贏。如果輸了,我們卻有“四贏”:一是贏得了中國企業的志氣,表明我們不懼怕國際官司,不懼怕“國際大鱷”不公正的反傾銷措施。二是贏得了尊嚴,這個尊嚴就是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地位。三是贏得了中國的聲音,今天的中國已在國際舞臺上強大起來,我們要挺直腰板站起來,發出中國正當和正義的聲音。四是贏得了良好的國際形象,表明我們在不公平的國際貿易摩擦面前不會當縮頭烏龜,這給歐盟一個新認識,給中國企業一個榜樣。如果贏了,今后在國際貿易上將獲得更多的話語權。
話分兩頭。2011年3月31日是歐盟延長反傾銷措施的到期日,歐盟打完“最后一發子彈”。由此,歐盟宣布從當年4月1日起,正式取消對中國皮鞋征收16.5%的高額反傾銷稅。這一維持了近5年之久的不合理貿易保護措施終于“壽終正寢”。
然而,歐盟在行政措施上雖是單方終止了制裁措施,但未解決反傾銷的法律官司問題。奧康在歐盟高等法院繼續進行多輪申辯,向終審求勝“沖刺”。經過奧康和國內、國外兩個律師團的積極努力,歐盟高等法院最終在2012年11月15日正式下達判決書,終裁奧康勝訴。(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 上一篇:重點解析溫嶺童鞋快速崛起的幕后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