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本時代下代工鞋業面臨新洗牌
【中國鞋網-要聞分析】來自廣東韶關的張輝(化名)這段時間比較忙,經常來往于韶關和越南之間,難得在家有個休息的周末。“沒辦法,我也不想這么累,可是工廠還得照樣干啊。”
張輝是從事鞋帽產品加工生產的生意人,從他爺爺那輩起,家族就一直經營鞋帽生意,可最近幾年,張輝慢慢發現,自己從事的生意沒有以前那么容易了,因為生意利潤越來越少了。
“原材料上漲、工人工資不斷增加、稅負沒有減少,產品價格還沒怎么提高。”掰著手指頭算賬的張輝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原來,張輝經常去越南的原因就是在談那邊的新工廠。“現在一些同行們紛紛將工廠搬遷到東南亞那一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里的勞動力成本比國內低很多。”
低廉成本時代一去不復返
“2006年以前,隨便在廣東沿海辦個工廠,都能賺很多錢,那個時候比較忙的時間就是接待客戶。”張輝回憶起過往的好日子時,眼神里掩不住興奮。但一談到現實,就變得神情落寞。
“2008年以前,我們的產品都出口到歐美市場,但這塊業務從2008年開始,利潤就越來越薄。2008年下半年以來,我們就很少接到新客戶的訂單,現在主要是依靠老客戶的訂單生存。”張輝說,訂單減少了,人工成本卻在飛漲,“廠房租金2008年是7元每平方米,現在是10元每平方米。人工成本也升了很多,比如2008年請個師傅,每月1300元就差不多了,現在沒有每月3000元保底,根本請不到人。”生產成本上去了,產品價格卻沒法漲,張輝嘆著口氣說:“現在我們是真不賺錢。”
能讓張輝把工廠遷往越南的主要動力除了那里的勞動力成本比較低以外,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里的土地價格也比較低。
“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廣東以及珠三角的空余土地是越來越少,幾乎是沒有的,在這種情況下,地價肯定是越來越高,要想買一塊像模像樣的土地,手上沒有十分豐厚的資金是連想都不敢想的。”張輝說。廣東省內的部分服裝鞋帽生產企業經歷了從廣州到江西,再到廣西,最后到越南的遷移過程,目前越南的生產成本要比國內低最少30%左右。
張輝告訴本報記者,在“中國制造”的利益鏈條中,外商拿走了大部分利潤,中國得到的只是微薄的加工費而已。“以一雙售價800元的耐克鞋為例,材料成本不足百元,渠道成本不到300元,耐克公司要賺400元,中國的生產工廠每雙只賺不到20元。”
“再加上一雙鞋的人工費、水電費、稅費、排污費等等,一雙鞋的凈利潤幾乎不到15元,有的還需要和客戶共同分擔運費什么的,真正賺到的錢就沒有多少了。”張輝補充說到。
讓張輝頭疼的還有廠子經常招不到工人,“以前是工人排隊到工廠找工作,現在是工廠扎堆招工人。”
產業集群:新模式異軍突起
和張輝相比,來自河南的商人李勝利的電器配件加工生意是越做越好。
前兩年,李勝利就在自己縣里的工業園區與別人合伙買了一塊地,因當時土地是在工業園區內,又屬于工業用地,所以地價不是很高。
“買完地之后,我們就蓋起了廠房,全是鋼結構廠房,廠房蓋完了我們就開始招員工。現在我們專門給山東、安徽、福建幾家電器設備做電器配件的加工生產。”李勝利說。
當初李勝利和電器制造商合作的時候,對方就上門免費給員工做培訓指導,連生產流水線都是對方給安裝調試的,最讓李勝利滿意的是,對方給予的合作模式:下了訂單就給定金,交了產品就給全款。
李勝利告訴本報記者,“和沿海相比,我們這邊的生產運營成本還是相對較低,對方把成品配件拉走,直接在他們那兒安裝,省了他們的配件生產,包括流水線、廠房設備以及員工工資。其實他們所用的我們生產的成品配件成本要比他們自己生產的低。”
李勝利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比如一個配件,原材料費加上工本費還有雜七雜八的費用,我們的成本是23元,可是賣給他們的話就是28元,中間的5元差價就是我們的純利潤。“如果在他們那兒生產,所有的成本下來是要超過28元的。”
有了訂單就有了生產,有了生產就有了生意,“現在基本上不存在沒有訂單的情況,訂單最多的時候工廠還連夜加工。”李勝利說。
土地價格較低,加之李勝利的工廠屬于縣里招商引資項目,按照縣里的文件規定,當地政府給承諾“三通一平”,即水通電通路通和場地平整,所以李勝利從建完廠房到投入生產,并沒有花費很多功夫。
當記者問到“如果沒有訂單或者生意不好的時候該怎么辦呢?”李勝利告訴記者,“我也考慮過這個問題,一旦沒有訂單或者生意冷清的時候,一是考慮出租廠房、二是在管委會那里備案,他們會幫我們尋找合作項目,總之我們的廠房不會閑置下來。”
李勝利所說的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不同產業集群的縱深程度和復雜性相異,代表著介于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
記者了解到,像張輝這樣的皮鞋代工企業,在中國已經有了三大產業集群,分別為廣東、浙江、福建。廣東省以生產女士皮鞋為主,主要聚集在東莞、惠州等地;浙江以生產男士皮鞋為主,主要聚集在溫州、溫嶺、臺州等地;福建的傳統產品是運動鞋,近幾年皮鞋發展十分迅速,企業主要聚集在晉江、石獅等地。廣東省和浙江省主要為國外品牌做代工,產品以外銷為主。
最讓張輝印象深刻的是意大利的布倫塔河制鞋業。布倫塔河沿岸是意大利制鞋業中心之一,目前有800余家企業,雇傭員工達2萬人,產量的87%用來出口。布倫塔河企業本身并沒有頂級品牌,卻吸引了很多國際知名品牌在這里投資設廠,發展成了皮鞋“貼牌制造中心”。
布倫塔河制鞋業跟溫州等地方的中小型企業群有很多相似之處。
布倫塔河企業普遍規模較小,但企業之間的分工非常細致,每個企業只負責其中很微小的一個生產過程。“借鑒到中國目前的狀況,由于企業資金、技術、市場等條件所限,我們不可能指望中國內地的代工企業都發展成富士康那樣規模的企業,反倒是布倫塔河模式對于多數中小企業都可以模仿。”張輝說。
張輝還告訴記者,“同時,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產業集群,促進知識在企業間的流動,在外部規模經濟中實現勞動力的技術模仿和技術創新,逐漸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身。”
轉型升級任重道遠
科技含量低、利潤低,是“中國制造”幾乎“與生俱來”的特點。不少行業內人士將“勞動力成本低”視為優勢,并以龐大的“產量”數值引以為豪。但是不掌握核心科技,只付出廉價勞動力的“中國制造”,其內在含金量并沒有多少。
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告訴本報記者,從短期來看,企業的代工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避開資金和技術的束縛,以較低的風險和成本進入到國際市場,進入國際市場的速度和效率都明顯高于以自有品牌進行國際營銷。但長期來看,因為這些企業只從事代工生產,其在產業鏈中處于上無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下無獨立營銷渠道的尷尬地位,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可能將失去持續發展的能力,只能依靠微薄的加工利潤生存。
“鑒于以上這種情況,繼續貼牌還是獨立創牌,已成為國內企業界、學術界討論的一個焦點。品牌是企業和市場相互作用的媒介,貼牌還是創牌之間的選擇,其實質就在于企業要如何利用其內部要素來解決外部要素所帶來的挑戰和沖擊。兩種不同模式的選擇,也將決定中國代工企業在未來的發展方向。”王先慶說。
一位不愿具名的改革與發展研究專家向本報記者表示,從長遠來看,代工企業可利用他們現有的專業制造能力和技術轉化能力,眼光向內也向外,走品牌創新之路,進入國內和海外兩個消費市場。“這條路雖不好走,但再沒有更好的出路了。”該專家表示,若僅靠自身的努力,缺少資源甚至話語權的代工企業很難走好品牌之路,在中國當前的體制下,政府或更應該承擔起代工企業引路人或合伙人的角色,同舟共濟轉型升級。(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 上一篇:中國鞋企奧康勝反傾銷案的啟示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