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錦添:時尚的藝術性已被商業性取代

【中國鞋網-設計師風采】最被人熟知的身份是電影美術指導,曾憑借電影《臥虎藏龍》獲得2001年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如今他游走于影視、時尚、藝術、文學、美學等諸多領域,推行“新東方主義”美學理念。出版文集《神思陌路》。今年他憑借電影《太極》,第三次問鼎金馬獎。
時尚是一個過時的詞匯
Q:首先恭喜你又一次獲得金馬獎,從奧斯卡到此次的金馬獎,在這幾年之中你的美學觀念、時尚審美以及對電影工業的理解發生過怎么樣的變化?
A:這些年做了不同的東西,正在準備出版自己的新書,我一直在朝前走,自以為沒有停下。這幾年,中國電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大的變化是越來越多的國際大片出現。這始于《臥虎藏龍》,從那年之后,幾乎是以每年一部的速度,到這兩年,更是一年幾部國際化大投資電影。作為電影工業,中國已經很多元,發展很快,但是也出現了瓶頸,投資很多,但是沒有達到專業化。在《太極》中,我也是想突破一下,其實還可以更好,慢慢做。
Q:你一直是“新東方美學”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你如何定位“新東方美學”的價值內涵?
A:不要去想這些,東方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還在發酵,對人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新東方美學對我說來,是一個強大的發現,它不是孤單的,而是多元的,人們在不同的時代對美的價指屬性不同。我也不奢望能改變西方人的觀念,他們對東方的理解不是你想象的那種。我只關注當下的時代。
Q:你所認為的時尚是一種物象還是一種內在?如何理解這個時代的時尚內涵?
A:時尚是一個過時的詞匯。你知道高跟鞋的來歷嗎?這是從法國路易十四開始的,為了限制宮女們晚上出門參加派對,設計出一種高跟鞋,跑起來不方便。其實時尚作為一種高尚的生活方式也是從路易十四時代從法國興起的。而現在意義上的時尚,最高峰出現在70、80年代,那時美國開始“去歐洲化”,經濟起飛、冷戰、嬉皮士、思想解放,眾多時尚大師都產自那個年代。到了2012年,“保守”已經成為時尚主潮流,精彩遠遠不及當年,那種極端夸張的時尚美學不再是潮流,時尚中的藝術屬性被商業屬性取代。我覺得亞歷山大麥昆是最后一個時尚藝術大師,隨著他的死,時尚落幕了。
現在時尚的內涵是商業,我覺得以后時尚都會走“定制”的路線,不但是高級定制,也包含“低級定制”,我需要100件衣服,下單,就做100件,這樣是最科學的,沒有損耗和庫存。
我不想做流行的當代藝術
Q:如何看待楊麗萍的舞蹈,能否講述一些你與楊麗萍的《孔雀》合作時的一些故事?
A:今年我和楊麗萍合作,幫她做舞美和服裝設計。她是一個很天才的演出者。在中國,成績很高的人,都是天賦很高的人。我喜歡和聰明人一起做事,因為一點就透,不需要太多解釋,能更迅速的溝通。楊麗萍就是這種,她是天人合一。
Q:我知道除了電影與演出的服裝設計,你還參與了一些珠寶設計、裝置藝術等等,這兩年在這些方面有何發展?未來是否還有更多的跨界的計劃?
A:我很喜歡當代藝術,卻又不想做他們那種流行的當代藝術,只想自己做自己想做的。無論是珠寶設計、裝置藝術,都是這樣,我會繼續做,做各種有趣的嘗試。當代藝術這個圈子很復雜,我更純粹一些,只想做好自己的東西,而不是做買賣。
Q:在當下的中國,藝術如何通過時尚,進而影響大眾的審美?在這方面你做過許多努力,如今你如何看待藝術與時尚的關聯?
A:時尚影響大眾,只有通過傳播。藝術家需要學會表演。在一個網絡時代,這種影響是貼身的,大眾的注意力是直接的。藝術與時尚緊密不可分割,還是要回望80年代,那是藝術與時尚最親密的時候,服裝藝術家把自己的理念時尚化,薇薇安維斯特伍德有許多對歷史顛覆的設計,那種諷刺性的藝術在當年很流行,其實如果細想,這和那個時代的文化思潮緊密不可分割,顛覆是統一性的,F在的中國還沒有到那個時機。
A:你有許多時間在北京居住,你如何理解這所城市的時尚內涵?
A:北京是一個很有創造力的城市。我經常去各個城市,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時尚特色,比如倫敦、巴黎、東京,這些城市至今都保持著很強的創造力,主要是因為聚集了一大批有趣的人。我對這些有趣的人感興趣,是他們改變了世界。北京至今還沒有這么強大的創造力,還不夠成熟。
“時尚權力榜”語錄
現在意義上的時尚,最高峰出現在上世紀70、80年代,那時美國開始“去歐洲化”,經濟起飛、冷戰、嬉皮士、思想解放,眾多時尚大師都產自那個年代。到了2012年,“保守”已經成為時尚主潮流,精彩遠遠不及當年,那種極端夸張的時尚美學不再是潮流,時尚中的藝術屬性被商業屬性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