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一期到會采購商比上屆下降11.4%
【中國鞋網-展會新聞】第112屆廣交會一期10月19日閉幕。統計顯示,廣交會一期到會采購商比上屆下降11.4%,但創新、品牌產品實現成交逆勢增長。“持續的外貿困難形成對轉型升級的倒逼機制。受國內各種要素成本上升影響,外貿企業以低價求生存的老路越走越窄,加快技術和品牌創先爭優,才能率先化危為機。”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中貿室副主任李健認為。
補“短板”促“轉型”迫在眉睫
布展奮戰,爭取傳統“圣誕季”帶來的旺盛訂單,是不少參展企業的一致目標。海關總署近日發布數據顯示,9月我國出口1863.5億美元,增速達9.9%,單月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給寒流中的廣大外貿企業帶來暖意。
然而,對于經歷過金融危機及近年來持續凸顯的嚴峻外貿形勢的萬千中國企業來說,補“短板”、促“轉型”,更加迫在眉睫。加大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利劍。
來自大會的數據顯示,本屆廣交會一期到會采購商比上屆下降11.4%,但創新、品牌產品實現成交逆勢增長。據五礦化工商會調查,采購商對品牌展區精品較青睞,一期總成交3.71億美元,較上屆大幅上升21.58%。部分外貿企業逆勢增長的背后,是企業對自主技術開發的重視,是企業提質創優的努力,詮釋著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之變。
外貿企業轉型升級可謂是明智之舉,但受困于出口市場前景不明,生產成本上漲壓力顯著,人民幣升值預期加大等因素,本就面臨生存之困的中小企業所擔壓力委實不輕。如何在利潤空間持續收窄的困境中,突破研發能力和資金的限制,著力轉型升級,是擺在眾多外貿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新興市場成為“突圍”的方向
“亞洲市場競爭激烈,歐盟反傾銷調查也嚴重影響出口,國際金融危機后我們對出口區域進行戰略性調整,開拓重點從亞洲和歐盟轉向中美、南美和中東市場,所以我們公司的訂單不降反升。” 佛山市東鵬陶瓷有限公司國際貿易部區域總監霍倩婷說。最近幾屆廣交會上,新興國家和地區采購力度增勢強勁。積極調整出口策略,開拓新興市場,已經成為眾多外貿企業的“突圍”方向。
本屆廣交會一期以機電、五金、化工等產品為主。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統計顯示,截至10月18日晚,廣交會上機電產品與歐洲市場成交額大幅下降23.1%,與美洲市場成交下降7.5%,而與埃及、安哥拉、馬來西亞和烏克蘭等新興市場成交額則增幅較大。
在各方看好新興市場前景之時,也有不少企業表達了對開拓新興市場的擔憂。與歐美成熟的市場環境不同,新興市場在政策實施、法律法規、市場運作等方面的不確定性更大;另一方面,由于多年與歐美市場打交道,不少企業反映其對新興市場的熟悉程度不高,在簽證、語言、稅收等方面顧慮也比較多。
政策效果初顯但不能“包治百病”
9月中旬,國務院出臺了穩定外貿的8項政策措施,國務院辦公廳據此出臺16條具體措施,內容涉及出口退稅、出口信用保險、貿易融資等諸多方面。隨后,商務部、海關總署和質檢總局等各部委陸續落實穩外貿增長措施細則,企業部分通關和雙檢(檢驗檢疫)費用被免除。據預測,這些措施到今年年底將為企業減負超過35億元。
對此,不少參展企業反映,國家層面出臺的優惠政策增強了其攻克難關的信心,四季度檢驗檢疫費用減免政策反響尤其熱烈。浙江星星家電股份有限公司海外營銷中心總經理陳海明介紹說,優惠政策出臺后,公司每個季度可節省近70萬元。
“政府不僅要鼓勵企業生存,更重要的是鼓勵企業更好地生存。”南京熊貓(5.63,-0.06,-1.05%)電子進出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潛說,家電企業核心專利技術研發滯后,不僅嚴重依賴進口,而且因為專利審查在歐美市場也常常受挫。他希望政策能向知識專利傾斜,支持企業培育技術優勢,助推行業內自主創新蔚然成風。
但本屆廣交會新聞發言人劉建軍認為,“國八條”是場“及時雨”,但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其更大的意義在于,為外貿企業提供緩沖時間,減輕生存壓力,尋找轉型升級發展空間。(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 上一篇:第四屆世界鞋業發展論壇在東莞舉行
- 下一篇:2024中國國際皮革展 專業觀眾再創新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