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離港折射體育品牌跑馬圈地時代已落幕
【中國鞋網-品牌動態】從西班牙授權商現金流斷裂申請破產,到中國香港唯一一家分店結業,的境外市場發展并不順利。不過,從李寧向媒體最新發布的“三個聚焦”戰略來看,境外市場并未被納入事業重點發展的版圖中。
本月初,李寧位于香港尖沙咀金馬倫道的門店結業,這家店也是李寧在香港的唯一一家分店。
2009年開業之時,李寧方面稱,香港門店主要用作產品測試,為品牌國際化做鋪墊。時任李寧公司CEO的張志勇還曾規劃,到2018年李寧將有20%以上的收入來自境外市場。因此,關閉香港這家門店,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李寧暫時放棄了香港市場。
對此,李寧方面對記者強調,李寧公司近半年會采取主動變革措施,如“三個聚焦”戰略來改善公司的狀況。
李寧所謂的“三個聚焦”戰略,是指聚焦核心品牌李寧牌、聚焦核心業務和聚焦內地市場,并重點發展籃球和跑步市場。而這種調整必然會涉及到產品線調整、市場布局調整、業務范圍調整等,比如需要對原來的產品庫存進行清理,以及關停一部分門店等,庫存清理完,然后才可以在新戰略的指引下輕裝上陣。而這一切的前提還是“專注內地市場的發展”。
數據顯示,2010年,李寧公司境外收益占總營收比例為1.4%,而到了2011年,該比例約達1.9%,其境外營收占比仍然較小,因此,失去某些市場,對集團總體生意影響不大。但關鍵之道體育咨詢公司CEO張慶認為,(這樣做)還是會對本土品牌的國際聲譽造成損失。不過,在內地業務發展受阻的情況下,國際化也不是優選。
而李寧所稱的專注內地業務并非易事。大經濟環境尚未明朗,行業競爭又異常激烈。內有安踏的超越,外有與阿迪達斯的步步緊逼,留給李寧的市場空間似乎并不清晰。
這種尷尬的狀況從財報數據中也能略知一二。
今年上半年,李寧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0.44億元,同比下降84.9%。整體毛利率比2011年同期下降3.1個百分點。剛剛結束的2012年第四季度訂貨金額也出現較大跌幅。服裝方面,訂貨金額出現逾20%的跌幅。同時,李寧今年上半年的庫存情況也并未改善,其平均存貨周轉期上升到95天。
關店,更非突然之舉。李寧店鋪總數早已較高峰時期逐年減少。今年上半年,李寧新開了248家店鋪,同時對店鋪進行了盈利評估,并進行了結構性調整,關閉1200家低效門店,這一關店比例高達15%。截至6月30日,李寧常規店、旗艦店、工廠店及折扣店的店鋪數量為7303家,較去年底凈減少952家。
不過李寧這種自我調整的做法在不少業界人士看來還是非常正確的。事實上,相比內地其他品牌,李寧的問題暴露得更早,也意識得更早。2011年李寧就宣布擲出3億元進行庫存回購,而當時,安踏、特步、361度等都宣稱沒有相關問題。
一位體育界資深人士對記者分析,除了調整市場布局以外,關店也與黃金商圈的高租金不無關系。
例如,有媒體報道稱,李寧香港門店2009年10月落戶,當時的月租約45萬港元,去年租約期滿后續了短期,租金加至逾70萬港元。同樣,國際品牌耐克在上海南京西路的門店5層樓的店面如今只有一至二層在開業,其他樓層已封閉。
“大城市黃金商圈的租金近年來漲幅頗大,而體育品牌的盈利空間卻不斷減小,利潤的上漲速度已經跟不上租金上漲的步伐。”上述人士稱。
不論是出于何種考慮,體育品牌跑馬圈地的時代暫時落幕已成為業內人士普遍的共識。(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