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換8個門面 鞋類品牌遭遇洗牌
【中國鞋網-國內動態】在上海浦東陸家嘴正大廣場二樓的鞋類專區,記者見到這里顯得有點冷清,顧客寥寥無幾,即使是一些剛剛上市的新品也打出優惠促銷的廣告,這家鞋子專柜的營業員陳小姐告訴記者,她在這家商場賣鞋1年多時間,見證了許多鞋子品牌的關張。
鞋店營業員告訴記者,像、奧康,然后富貴鳥等等之類的這種品牌也有好幾家,基本上市前2個月撤的。
其實就在傳統鞋業達芙妮遭遇電商發展困局的時候,全球鞋業巨頭耐克、等也相繼宣布關閉在華自有工廠,這些無不折射出中國制鞋業眼下面臨的處境。
一方面是原材料、勞動力成本急速攀升,“中國制造”優勢不再,另一方面出口訂單急劇減少,國際貿易糾紛不斷。中國制鞋業已經走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 國內制鞋業到底該如何面對這些困境?繼續來看記者的調查。
潘智威是國內一家鞋企的總裁,談到部分品牌撤出,他認為基本是被迫的,現在商場采取的是免租金從營業額中扣點的形式,如果商家沒有達到商場的預期,就會被商場請出,吸納新的品牌進入。潘智威坦言,年初各家定的預期都比較高,結果消費額并不如人意,而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直接結果就是現在許多鞋企都面臨高庫存。
西村名物品牌創始人 潘智威告訴記者,要把庫存降低到正常的水準,可能一個比較好的方式是價格戰,把存貨打下來。所以我們今年看到,比較早的時候,就有一波接一波的價格戰。但你的銷售量無法升的話,一定是利潤的下降。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的制鞋企業的運作模式有三種,一種是純加工的企業,一種是品牌運作,還有一種是兩者結合既有工廠又有品牌的,其中受影響最大的就是沒有自己品牌的純加工企業,這些企業由于沒有自己的品牌跟渠道,只是單純的接收訂單,當市場需求下降的時候,很難去調整。
西村名物品牌創始人 潘智威告訴記者,未來可能會面臨一個大的洗牌,無論是對生產型企業,還是市場型企業,都會面臨這樣的過程。珠三角這個地方影響比較大,我們經常會聽到這家公司倒閉,那家工廠做不下去了,這樣的很多。(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