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用品零售“大賣場模式”能走多遠?
【中國鞋網-行業新聞】近日,新華都發公告稱,未來5年內擬開100家體育用品門店。而在不久前,國美嘗試體育用品大賣場零售,最后被迫悄悄關店。這不得不引發思索,大賣場模式是否真正適合國內的體育用品零售?
特約嘉賓(排名不分先后):
李光斗 中國品牌第一人、華盛智業•李光斗品牌營銷機構創始人
馬 崗 鞋服行業觀察者
記者:在國內體育用品市場競爭白熱化之時,新華都與英特體育合作,將開設INTERSPORT(英特體育)品牌的零售體育用品專賣店,未來5年內擬開100家體育用品門店,新華都如何突破瓶頸?
馬崗:先在體育用品零售業活下來,比什么都重要
新華都更多的是一個嘗試,國美體育的失敗案例本身就值得思考,對新華都而言,先在體育用品零售業活下來,比什么都重要。
英特體育選擇將大本營扎根在福建,是看中福建經濟發達,運動氛圍好,特別是閩南的籃球運動普及度很高。同樣,新華都在福建的覆蓋面較廣,英特體育和新華都的合作起碼在市場和渠道的起點較高。
記者:新華都屆時,只銷售最暢銷前20%各大品牌的產品,這能否成為新華都的競爭優勢?
李光斗:真正能成為優勢的是新華都本身的品牌價值
品牌要盡量做到定位精準,非大而全,沒有一個品牌,能覆蓋所有的消費群體。新華都只銷售最暢銷的前20%各大品牌的產品,是給新華都這個產品賦予一個好的材料和設計,并使其定位更加精準,但真正能成為其優勢的還是新華都本身的品牌價值。
馬崗:僅有暢銷產品不夠,需提升消費體驗
在體育用品零售領域,新華都是個新手,怎么讓消費者接受這個零售品牌本身就需要經驗的積累。要在行業里站住腳,就要有一些別人做不到,或者做不好的優勢。但是最暢銷是一個相對概念,如果其它零售商也推出精品店與之對抗,是否意味著新華都這種優勢的消失?僅僅有暢銷產品是不夠的,要建立消費者對賣場的依賴感還需要從消費體驗方面多下功夫。
記者:新華都寄希望于將IIC的成功模式復制到中國,可行性有多大?
李光斗:成功模式是無法復制的
成功模式是無法復制的,要根據所處的市場環境而相應地進行改變。例如,在中國店面的成本中,租金占最大比例,而外國則是人工費。因此在發展策略上必將有所區別。
馬崗:借鑒經驗的同時需進行本土化改造
簡而言之,體育產業的成熟度不同,銷售業態也不同。國內市場偏重于基礎、大眾化的商品的消費,偏重于在專賣店的消費,英特體育有他的成功經驗,但也需要進行本土化的改造。
記者:2007年,國美就開始了體育項目的調研,2010年初開始籌備首家店,但最后被迫悄悄關店,這是因為復制國美電器的大賣場模式失敗,還是說體育用品根本不適合大賣場的模式?
李光斗:電器零售模式無法復制到體育用品零售
對于體育用品等易耗品來說,最關鍵的就是速度。高速的更新上架率,不但大大增加消費者的興趣,同時也減少了倉儲。而電器更新速度相對比較慢,兩種模式無法互相復制。但是體育用品店如何與商場中的體育用品專賣店區分開,還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
馬崗:國美體育失敗有內外層原因
國美體育的失敗有多層次的原因,內部決策層的原因不談,從外層原因分析看,選址、商品、管理模式上都有不到位的地方。
記者:如果說體育用品大賣場能夠成功,相對于體育用品專賣店,有哪些優勢以及不足?
李光斗:體育用品大賣場完善消費感覺,影響單品銷售
體育用品大賣場應該以一個整體的形象展現,提供的并不僅僅是一個銷售的場地,更是一種消費的感覺。消費者想到的也不應該是里面的某個品牌,而是整個賣場。就像超市一樣,雖然每個超市的商品大同小異,但是有的人喜歡逛沃爾瑪、有的人喜歡逛家樂福。消費者自身會去選擇他所喜歡的超市,并成為忠實顧客。讓消費者對你的大賣場有所依賴,而不是依賴于你賣場里面的某個品牌。這樣就會大大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減少體育用品品牌對其的限制。
但是相對的,體育用品本身的品牌影響力被削弱了,其個性化被降低,影響了單品的銷售。
馬崗:大賣場和專賣店交互并存會成為主流
專賣店在經營初期,能更快速更靈活地把渠道拓展出去,這對體育用品業快速增長起到很大的貢獻。專賣店在中小型市場,是很好的一種銷售模式,既能保證店鋪坪效,又能達到市場的覆蓋和占有度。所以未來,不同的市場,將有更細分的零售業態,大賣場和專賣店交互并存會成為主流。
后記:實際上,在體育用品行業,大賣場模式、包括綜合性的超級市場在國外是比較常見的,如歐洲的迪卡儂和美國的Footlocker,就是典型的零售商品牌,而中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成熟的體育用品大賣場零售商。對此,馬崗認為,這和國內的經濟水平,體育產業成熟度,交通,生活習慣以及零售業的成熟度都有關系。不過體育用品大賣場這個也是零售業細分的一個發展方向,將來會更多。(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