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品牌搶跑倫敦 借力奧運謀定全球

【中國鞋網-行業新聞】8月8日,市民從晉江市一家商店的奧運宣傳櫥窗前走過。在倫敦奧運會上,“品牌之都”福建省泉州市安踏、、匹克、等十幾家知名運動類紡織服裝、鞋業企業或贊助國家代表團,或搶占收視高地,以各種營銷方式走進奧運賽場。
2012年,倫敦。
泰晤士河兩岸,中國風頭正健。當華夏健兒的驍勇英姿一次次馳騁在比賽現場的時候,當身著冠軍“龍服”的運動員佇立在奧運會最高領獎臺上的時刻,和他們一樣熱血沸騰的,還有丁世忠、丁伍號、許景南、丁水波……隨著品牌LOGO一次次在鏡頭前清晰呈現,這些商界大亨們數十年來創牌路上的艱辛,仿佛在這一刻都得到了釋放。因為此時此刻,泉州品牌代表著中國榮耀。
在全球低迷的經濟形勢挫傷企業“參奧”熱情的年景里,泉州企業以更為審慎的態度、更加獨到的眼光、更為精巧的手法在奧運全球舞臺上各顯神通,為新一輪江湖排位奠定基礎,為品牌浴火重生奮力一搏。從奧運會開賽前的精心籌劃,到奧運會期間的多元營銷,再到“后奧運時代”的資源整合,泉州品牌如何長袖善舞,各領風騷,且看本報記者深入泉企奧運軍團,為您一 一解密。
也許很多人還沒忘記,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孔令輝的青澀面孔。隨著他那句“我選擇,我喜歡”,安踏第一次進入全球觀眾的視野。時光荏苒,從昔日的零星企業牛刀小試,到如今以軍團的陣勢牽手奧委會、簽約運動員、提供精良裝備、合作轉播賽事……12年彈指一瞬間,從晉江兩岸到泰晤士河畔,泉州品牌全方位出擊,為倫敦奧運會打上了深深的“泉州印記”。
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從爭奪中國奧委會合作權的商海暗戰,到“押寶”運動員的苦心造詣,再到打造運動裝備的日夜兼程……泉州企業征戰奧運之旅,早在倫敦大幕拉開前就已經啟程。
四年綢繆 攜手最高端平臺
“除了奧運會外,還有沒有更好的體育平臺能對企業發展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沒有!所以我們志在必得!”
“當我們的營業額向100億元沖刺的時候,當我們成為中國本土第一體育品牌的時候,我都沒有像現在這樣自豪……”2009年6月23日,對于安踏而言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沖破國外品牌的重重阻擊,這一天,安踏與中國奧委會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協議書上落筆的那一刻,丁世忠的手,微微有些顫抖。
也許是因為激動。“能夠為中國的奧運冠軍提供領獎服,是我在品牌創立之初就有的夢想。”丁世忠坦言。
也許是因為緊張。第一次與奧委會合作,此前沒有參照系;中國奧委會第一次將4年內所有賽事打包進行整體招商,效果如何未知。
丁世忠彼時的心情我們無法揣度,但事實上,對于這筆“安踏創立以來花出的最大一筆錢”,最初在管理層內部亦頗有爭議。“我是誰?我的未來在哪里?”隨著安踏人對這一畢達哥拉斯式疑問的深入探討,這個爭議漸漸有了統一答案。
眾所周知,作為中國體育用品領軍品牌,近年來,安踏專注于專業體育用品制造。安踏管理層認為,讓專業的運動員穿著安踏產品在專業的賽場上比賽,是對安踏專業精神的認可。因此,近年來,安踏頻頻贊助國內外專業體育賽事。隨著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筋骨強勁的安踏漸漸意識到,只有借助更高層次的資源,才能帶動品牌的持續成長。于是,北京奧運會甫一落幕,中國奧委會就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除了奧運會外,還有沒有更好的體育平臺能對企業發展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沒有!所以我們志在必得!”丁世忠一錘定音。拿到中國奧委會的標書后,安踏高層反復評估、商議。中國奧委會則仔細評估了安踏的報價、財務、技術實力。經過歷時近一年的磋商,中國本土第一體育品牌終于擊敗國內外對手,成功牽手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體育組織。
盡管此刻安踏管理層依然笑談“我們該賣出多少雙鞋才能賺回這筆錢”,但在低迷的全球經濟形勢下,牽手中國奧委會,顯然是安踏經過深思熟慮的一場品牌涅槃之戰。市場很快就給予了回應,正式簽約的消息發布后,安踏的股價一周內從8元漲到12元,市值增加了近100億元。如果說最初的“我選擇,我喜歡”尚帶有幾分草根式的桀驁和灑脫,“如今我可以很自豪地說,安踏代表著中國榮耀。”說出這句話的丁世忠,聲音不高,卻已然有了行業王者的風范。
王位從來不缺乏挑戰者,的泉州兄弟們,雖然與中國奧委會擦肩而過,卻在另一條“曲線入奧”的路徑上各顯身手。喬丹為哈薩克斯坦等三個代表隊設計倫敦奧運會領獎服;鴻星爾克為伊朗等三支國家代表團提供贊助;阿迪王為敘利亞等三個國家的代表團打點裝備;匹克更是一口氣簽下了伊拉克等7個國家的奧委會,數量位居全國運動品牌之首……據不完全統計,在倫敦奧運會前,泉州體育品牌共簽約了22個以上的國家奧運代表隊,實現了在全球最高端競技平臺上的集體亮相。(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