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運動品牌“下南洋”漸成新趨勢
【中國鞋網-滾動快訊】幾百年來,大批華人漂洋過海來到東南亞國家謀生,被稱為“下南洋”。當今世界已經進入到經濟全球化時代,對于“下南洋”一詞的理解也不該僅僅落在人口遷徙方面,也要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中國的制造業向東南亞國家的遷徙方面。例如,中國在2001年就生產了全世界40%的耐克運動鞋,在各國排名第一,而越南只占到13%的份額,但到2010年,在全球共有37%的運動鞋打上了“越南制造”的標記,而同期打上“中國制造”的耐克只占34%。又如,阿迪達斯年內將關閉位于蘇州的在華唯一直屬工廠,遷至緬甸。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制造業“下南洋”漸成趨勢。
首先,中國制造業的“下南洋”有“轉”的成分。中國制造業在近些年來不斷強調提升附加值與技術含量,而作為中國制造業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聚集地,東部沿海地區則在積極推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主動將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出去,其中不乏富士康那樣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例子,但從國際產業結構轉移角度講,向周邊國家轉移也是一個重要選項,特別是向越南、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等東南亞中國家轉移更符合雁行轉移規律。
其次,中國制造業的“下南洋”有“逼”的成分。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大國,近年來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以及歐債危機爆發以來,中國遭遇貿易摩擦越來越多。截至2010年,中國已經連續16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5年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事實上,歐美國家制造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并不完全是為了與中國制造業爭奪“飯碗”,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追求貿易平衡、壓迫人民幣升值、爭取大選選票等另類考慮,因而,即使不從中國進口,美國也需要從其他地區進口,而只有東南亞國家拿出來的產品在競爭力上與中國制造業“差不多”。
再次,中國制造業的“下南洋”有“壓”的成分。中國之所以被認為是“世界工廠”,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自身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近些年來,隨著國民的整體收入水平逐漸提高,各地也相繼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再加上中西部農民外出打工的機會成本提高,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也逐漸弱化。目前,除了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之外,與其他東亞和東南亞國家比,中國的平均用工成本也僅次于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少數國家,而比柬埔寨高224.8%,比孟加拉國高182%,比越南高195.3%,比印度高138.6%,比印度尼西亞高206.6%。況且,由于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生態環境保護成本加大等其他壓力加大,中國制造業賺錢更加不易,而上述東南亞國家客觀上成為投資洼地。
最后,中國制造業的“下南洋”有“接”的成分。近些年來,許多東南亞國家也在不斷加大利用外資力度,在進口設備關稅減免、利潤匯出等方面對外資的政策優惠力度也并不弱于中國,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接得住從中國轉移出來的項目。例如,孟加拉國的達卡、吉大港、庫爾那等出口加工區中,就有很多企業是從中國“搬”來的。另外,中國企業還在柬埔寨、越南、巴基斯坦等東南亞國家建立了工業園區,無論對于外資企業“下南洋”還是對于中資企業“走出去”都是利好的落腳點。
“下南洋”的確對于中國的制造業帶來挑戰,但也沒有必要過于糾結。目前來看,中國這個14億人口的大市場對任何外資企業來說都具有無法替代的誘惑力。即使由于國內外環境變化而走掉一部分外資,但也只有可能形成有限的撤資“流”,而不可能形成大范圍的撤資“潮”。況且,從實施“走出去”戰略的角度出發,如果“下南洋”能夠使帶動中國制造業主動“走出去”,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情。固然,眼下出現的制造業向東南亞轉移與實施“走出去”戰略存在著經營主體上的差別,前者是外資企業,而后者是中資企業,但兩者之間也存在著廣泛的“同類項”。事實上,無論是外資企業的撤離還是中資企業的“走出去”,都是一種以直接投資方式展開的跨國資本轉移,其背景也都是國內各種要素成本不斷上升。面對著上述壓力,外資企業的撤離與中資企業的“走出去”肯定都有道理,只不過后者比前者更為主動。如果將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中國制造業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手伸得更長。
應當看到,隨著一部分外資企業轉戰至越南、印度、斯里蘭卡、柬埔寨、孟加拉國等東南亞國家,但這些外資企業也必然會遇到產業鏈條的重構壓力。事實上,這些已經或者正在“下南洋”的外資企業與中國這家“世界工廠”已經形成了很難完全切割的關系。這些企業雖然離開了中國,但從未來的上下游關系來看,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中國制造業這個大體系。不可否認,東南亞國家的投資環境對于這些外資企業來說同樣具有誘惑力,但這些東南亞國家的工業體系并不完整,自我配套能力并不是很強,政府部門的官僚主義也一點不比中國少。正是考慮到這一層因素,我們才有必要結合外資的“下南洋”,通過將現有產業鏈條甚至生產網絡對外擴張,逐步轉變中國制造業在未來國際產業分工中的被動狀態,進一步增加對這些外資企業的影響力。在此基礎上,將外資企業的“下南洋”與國內企業的“走出去”相結合,促使中國制造業向“離岸”方向發展。
也要看到,隨著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經貿關系的發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實際上是為中國與廣大東南亞國家搭建了一個大舞臺,無論臺上哪一個演員表演出色,別人也都愿意與其搭戲。從這個意義上講,外資企業“下南洋”之后,還是免不了與中國的制造業打交道,成不了一家人還可以成為生意場上的好伙伴嘛。
雖然現階段外資企業在制造業領域的“下南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些勞動密集型項目,但并不排除今后會有越來越多的高技術、高附加值項目轉移出去。不過,隨著外資企業的“下南洋”也來一個轉型升級,未來有可能對中國制造業帶來反向競爭壓力。對于正處在努力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過程中的中國來說,要做好兩手準備。現階段,固然要不斷加大政策傾斜,體現出對高技術、高附加值項目的進一步傾斜,盡可能留住這些外資項目,但也不能夠對技術、高附加值項目“下南洋”一概持抵觸態度,而是要從“追出去”入手實施“走出去”戰略,使外資企業的“下南洋”與中資企業的“走出去”形成良性互動。果真如此,中國制造業的發展空間也就會更加廣闊。(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 上一篇:涉嫌賣假冒361°焦作13家商家成被告
- 下一篇:離職前起貪念 盜竊產品鞋被批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