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珠三角鞋業代工轉型在即

【中國鞋網-行業新聞】“我最終決定,等7月結束,就離開東莞回老家。”徐明財向記者說道。上世紀90年代初,徐明財來廣東打工,大部分時間服務于港臺集團有限公司 (現已更名為安域亞洲;00645,HK)。該集團曾為全球知名體育品牌代工,創始人為素有“鞋王博士”之稱的知名港商鄧劍群,員工最多時有2萬余人。
6月29日上午,該集團旗下的東莞長安宵邊勇榮橡膠廠(以下簡稱勇榮廠)貼出通告,稱工廠將于2012年7月31日正式結業解散。“十幾年的老員工了,多少有感情在里面。”徐明財說。勇榮廠是港臺集團在內地的最后一家工廠,主要業務為制鞋。之前,該集團在廣東的其他5家鞋廠已先后關門。
雖然最新消息顯示,借殼港臺集團的安域亞洲董事會決定把勇榮廠繼續經營下去,但徐明財認為昔日的知名代工廠——港臺集團已成歷史。
解散通告
7月11日,東莞市長安鎮宵邊第二工業區的勇榮廠門口,依然張貼著招聘信息。廠區運轉有序,看不出要結業解散的跡象。勇榮廠成立于1990年底。一位員工介紹,目前他們主要為Merrell邁樂、Timberland品牌的鞋生產鞋底。
6月29日的那份結業解散通告,曾打破了這里的寧靜。“因生產成本近年持續上升,而客戶在產品價格上卻不能相應上調,導致我廠今年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在可見的將來,惡劣的經營環境將無法改善。”通告如此解釋結業解散的原因。通告還表示,勇榮廠是港臺集團堅守到最后的一個工廠,公司最高領導李總裁(李志強)鄭重承諾,所有干部和員工將會依法獲得足額的經濟補償金,在離職前結清所有的薪資。
通告的落款,有勇榮廠負責人黃煥東及李志強的親筆簽名。盡管徐明財連說“可惜”,但他并不感到特別驚訝,“在這之前,我已經見證了港臺集團其他5家工廠關門。”在勇榮廠之前,港臺集團在珠三角的其他5個鞋廠已先后關閉。港臺集團1992年在港交所上市,當時的集團主席是鄧劍群。早在1982年,港商鄧劍群便來到內地開設制鞋加工廠,并于1987年與臺商合資在內地設廠,生產運動鞋,3年之后在深圳龍崗區籌建 “港臺鞋城”,這便是港臺集團的最初形態。
據記者了解,風頭最盛的時候,港臺集團擁有員工25000人,營業額20多億港元,年產名牌超過2500萬雙。港臺集團一度在內地擁有6家工廠,深圳、東莞各有3家。深圳有位于龍崗的港臺制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港臺制鞋)、位于平湖的漢添鞋業有限公司(又名平湖鞋城)、平湖東柏鞋材貼合廠;東莞則有塘廈宏業制鞋有限公司、宏發鞋材有限公司、勇榮廠。
港臺集團年報顯示,2007年該集團獲得“滿意的成績”(年報中語),營業額為1.02億美元,股東應占溢利較上財政年度增長36%至760萬美元。
鞋廠關門
伴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降臨,港臺集團的業績開始走下坡路。在港臺集團2008年年報中,時任董事會主席的李志強在開篇寫道:“港臺集團經歷了極其艱難的一年。與其他的外銷加工廠一樣,港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這一年,港臺集團將員工數目銳減了2000至7000多人。”同時,港臺集團在深圳的港臺制鞋還經歷了一次搬遷。
徐明財介紹,2008年中,由于深圳地鐵修到龍崗,剛好需要港臺制鞋所在的地塊,港臺集團便決定將這里的生產設施遷移到東莞。在搬遷前,港臺制鞋是港臺集團的主要營運基地,數據顯示,截至2007財年,其產能占港臺集團一半左右。而在2008財年,港臺集團出現了8年來首次虧損,虧損額410萬美元。
“當時集團給了員工自主選擇權,但很多人不愿意去(東莞),因為他們在深圳工作多年,不少人都安家了。”徐明財說,這次搬遷,造成了一部分員工流失。與此同時,在人力成本上升、全球金融危機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港臺集團的業績進一步下滑。
這種狀態在2009年雪上加霜。由于未能與主要客戶達成一套可行的定價模式,港臺集團宣布,不再為占該集團營業額60%的主要客戶生產原設備制造鞋類產品。港臺集團由此與20多年的老客戶Reebok停止了合作關系,并大量關廠,遣散員工。
港臺集團最終決定,“由于本集團來年之營業額將因最大客戶訂單減少而大幅下跌,本集團董事決定加快重組的步伐并暫停集團于深圳的所有生產業務及東莞兩廠之生產業務。”至此,該集團在內地的工廠,唯剩勇榮廠一家。
斷臂求生
截至2010年3月31日止的財年,港臺集團營業額雖從上一年的6400萬美元大幅下跌至1800萬美元,但溢利升至230萬美元,高于2009年的30萬美元。記者梳理年報發現,這主要得益于該集團遣散員工壓縮了人力成本,且出售多余的設備與資產等。
經過這次“斷臂求生”后,港臺集團對重振旗鼓抱有很大信心。港臺要突破這個困局,要么就將產業基地轉移到生產要素成本較低的國家如印度或孟加拉等,要么就要重新整合,脫離‘出口加工廠’之角色,全面提升在產業鏈和價值鏈之地位。”該集團在2010年年報中說。但這些努力難挽頹勢。至2011年3月止的財年,港臺集團的營業額為2909.9萬美元,按年增長60.9%;但錄得純利79.7萬美元,倒退了65.3%。
至今年3月止的財年,其營業額為2797萬美元,按年下降4%;錄得虧損則達到154萬美元。
“港臺集團一步一步走下來,是有很多原因的。”徐明財說,一是經濟不景氣,另外,在成本優勢上,它和另一制鞋集群地福建的工廠是沒法比的,比如,港臺集團一雙鞋至少得開13美元以上,但福建部分工廠只要12美元。徐明財還認為,李志強在用人上也出現了一些失誤。
東莞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黃日榮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與港臺集團類似的代工廠其實都存在共性,它們所做業務的附加值不高,而成本又很高,“負擔太重了,產品賣不到錢,工廠就轉移或關門,這是沒辦法的事。”他補充說,即便政府出臺補救或扶持措施,也只能“短期內渡一渡難關”,長遠來講,還得靠企業自身。
記者觀察
不久前,與港臺集團同處東莞市長安鎮的索納電子廠倒下。這不是孤例。位于虎門鎮的玩具巨頭——冠越玩具廠也已宣布關門,這家成立于1995年的工廠,曾經的幕后老板為“香港首富”李嘉誠。公開資料顯示,無論是電子還是玩具,服裝還是制鞋,2008年以來,外資企業大量撤離珠三角的報道屢見不鮮。
“基本上都站不了腳啦。”厚街鎮泰成玩具廠老板方柏金直言,一方面是金融海嘯的影響、歐洲債務危機,另一方面是我國的經濟增速也在放緩。方柏金說,現在代工廠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訂單和人手。他的訂單情況也是每況愈下,今年較去年又少了1/3;人手方面,即便加了工資,招人還是很難。另外,供求問題也非常嚴峻,供大于求致使企業之間競爭惡劣。
“政府要我們轉型,但怎么轉呢?”在方柏金看來,目前比較好的方法依然是“產業西遷”,壓縮人力成本。但東莞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黃日榮認為,“你轉到其他省份,人力成本終究也會趕上來的。過個兩三年,可能也是一樣的了。”
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陳恩認為,代工廠的沒落,雖有宏觀經濟面的影響,但更主要的原因還在企業本身。
他特別指出,不能簡單地說“廉價代工”模式已走到末路,因為代工本身也是有層次的,比如臺灣地區也有代工產業,但它是“高級代工”,是高附加值的代工。“目前珠三角的這些工廠,要考慮如何提高附加價值,怎樣延伸產業鏈,如何提升產品內銷的比重,這才是根本的。”陳恩說。(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