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外商投資鞋企出現局部"搬遷潮"

【中國鞋網-行業新聞】裕成制鞋廠裁員、本已前期投巨資租下廠房的東莞億元項目“流產”........前不久,坊間傳言,作為臺商聚集地的東莞出現外商投資企業搬遷潮或倒閉潮。針對此事,東莞臺灣事務局局長游匡正專門做出澄清稱,截至去年,東莞的臺資企業有4100多家,相比之前的4600多家只是少了約500家。他認為,有兩大因素導致東莞臺企數量的下滑。
首先是東莞推行轉型升級改造,操作過程中,一些臺企是兩家合并成了一家;其次,確實存在部分鞋企為了降低經營壓力,遷移到了成本相對較低的內陸或越南、柬埔寨等周邊國家。
“今年的訂單,百分之百會減少。現階段不容易。”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東莞臺商黃先生(化名)坦言,雖然東莞臺商流失并不像傳言所說的那么可怕,“有人出去,也有人進來”,但近年來全球經濟的不景氣引發的連鎖反應,加上成本提升等因素的影響,臺商的營商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以做鞋的企業為例,以前可能是100家企業搶1萬個訂單,每家企業平均100個。但現在只能有4000個訂單了,如果還是100家企業在做的話,大家會都賠錢。”
東莞是臺商在內地投資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新環境下的臺商需要找到一個穩定的平衡點,在前述臺商看來,途徑只有重整。“或淘汰、或消失、或并購,這種狀況今明兩年定會發生,很可悲”;如果不整合,“情況會很糟糕”。
為了轉移經營壓力,一些臺商已經或正在謀劃將工廠搬遷到內陸省市。廣州市臺資企業協會榮譽會長、廣東富邦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總裁陳榮備表示:“臺商外遷是好事,但遷移的過程很艱辛。”臺商遷移后水土不服的例子時有發生。黃先生稱,臺企搬到內陸表面上看有很大吸引力,但后續有很多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沒辦法克服。
作為陸資背景企業在臺灣上市的“第一股”,深圳天鵬盛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仁茂認為,臺商近年來確實存在遷移的動向,而且這種外遷的潮流還將繼續。“珠三角醞釀勞工工資上調,企業成本增加,迫于成本壓力,臺資企業就會考慮往外走,而這其中,大部分是傳統工業企業。”
不過,王仁茂尚未感受到資金鏈上的壓力。他的企業與內地銀行的合作還在日益升級。“去年大環境不好對企業造成了一定影響,但去年客戶布局以及產品布局的成效今年都會慢慢體現出來,預計今年的整體業績能增長五成以上。”
東莞臺商風雨飄搖再展翅
2012年春節過后的用工荒,讓大部分珠三角企業的用工現狀不容樂觀,東莞臺企也不例外。
“珠三角企業的招工壓力已經接近上限!”東莞臺商黃先生告訴記者,春節過后,東莞的臺資工廠幾乎每家都缺工。“目前的缺工比例達到三成至四成。缺工比較嚴重的行業主要集中在鞋、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缺口大概為20%。而根據以往的經驗,通常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這種狀況才能夠得到緩解。”據東莞市勞動部門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東莞企業崗位缺口達20萬,崗位需求中的普工需求占到80%。
也有比較“聰明”的工廠年前就幫員工購買好了往返車票,試圖通過此舉來確保員工節后正常返工。通常的做法是,先從員工薪水里扣除購買車票的費用,員工來年返回后再將車票交給公司報銷。不過,在珠三角,這樣操作的工廠只是少數,更多的工廠還是選擇等待員工歸來。不少工廠曾試圖通過人才市場等中介單位去招聘員工,但起效不大:不但招聘的時間長,招聘回來的員工甚至還不能符合上崗要求。
黃先生坦言,除了人力成本,企業需要承擔的其他成本也非常高。“以生活成本為例,當年一天五六塊伙食費就不錯了,而現在十塊、十五塊都吃不到什么東西。8塊錢一斤的豬肉變成20多塊錢一斤,聽起來都嚇人。一日三餐,生活成本增加了200%,還要攤上水、電、住、醫療、保險等費用。”他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緬甸同類員工的月薪大概是200到225美金,按照現在的匯率計算,也就是1300元人民幣左右。柬埔寨的是120美金左右,越南高一點,120到140美元,但現在,東莞的鞋廠或勞動密集型工廠普通員工的月薪一般都高達3000元,將近460到470美元,比國外的一些地方高出三倍。“這對輕工業來說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對于微利行業來說,如果勞動成本不相對降低,問題就會出來了。”
也有企業主反映,近年來,中國政府對勞工的保護力度越來越大,這雖然是好事,但同時給企業經營者形成了更大的壓力。“現在的員工如果要跳槽,很多企業主都拿他沒有辦法;但是如果因為員工表現不好,企業要把他炒掉,企業需要付出的代價就很大了。”
臺商早期來東莞發展時,并沒有遇到過所謂“勞工荒”。以往,工廠招工甚至不用提前貼告示,在廠門口擺上一張桌子,站一個人,就可能擠來好幾百人應聘報名。不過現在,這種情況已經發生改變。
有勞工稱,自己家鄉的發展速度也很快,既然自己的家鄉都有這么好的發展前景了,工資待遇也差不了多少,就自然不愿意大老遠跑來廣東打工了。
“隨著國家對農村發展的重視,譬如停征農業稅等扶持政策相繼入臺,以往相對廉價的外省勞動力開始變得稀缺而昂貴。加上珠三角的薪資優勢越來越不明顯,更多的農民工傾向于本地就業,珠三角等地的務工問題也慢慢凸顯。再加上現在工人的主體慢慢轉到80后,他們家庭環境普遍較好,追求個性,不愿受委屈,工資并不是他們參考的唯一標準,即便東莞工資可能高出內陸1000塊。”
黃先生稱,東莞人口最多的時候有1200多萬,現在估計只有六七百萬。“如果以700萬來算,東莞本地人口150萬左右,現在固定人口180萬左右,700萬減去后還有500多萬,比起當年1000萬左右的務工人口,有一半不見了。也就是說,如果企業數總值還是和當年一樣,那理論上現在每個工廠流失了50%的工人。”
有人將“用工荒”歸因于員工缺乏企業的忠誠度。陽江市企業家商會副會長陳世添號召企業要培養員工在企業的歸屬感,要對員工付出真感情。他認為,人是企業賴以生存發展的根本,企業如果光想著市場的大拓展,而忽略了對員工的真感情,那么企業就等于失去了這個“本”,發展也將變成一句空談。
數據顯示,廣東的求人倍率已經上升到1.15~1.18,這是之前從未有過的高位。有專家認為,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中國的區域發展差異正在縮小,單純依賴勞動力優勢的路已經走不通,廣東甚至中國都終將面對提高勞動生產率來應對人口紅利拐點的到來。
外遷之路并非坦途
成本提升、招工困難,讓不少東莞臺商走上了外遷之路。其中,更多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企業。
“這兩年,臺商外遷是一個很快速的過程。不管怎么樣,做企業,沒有利潤就沒有意義。”黃先生稱。
作為陸資背景企業在臺灣上市的“第一股”,深圳天鵬盛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仁茂認為,臺商近年來確實存在遷移的動向,而且這種外遷的潮流還將繼續。“珠三角醞釀勞工工資上調,企業成本增加,迫于成本壓力,臺資企業就會考慮往外走,而這其中,大部分是傳統工業。”不過,王仁茂自己的企業并沒有外遷的考慮。“我們這個行業不一樣,消費電子產品變化很快,不像傳統行業,我們需要考慮的機動性大于成本性。”
一些臺企被內陸省市發出的優惠的招商政策打動,跑到江西、湖南、湖北一帶的山區投資,但后來卻又幾乎全部撤回了東莞。
黃先生說:“搬遷到內陸去發展,表面上看來有很大吸引力,但后續其實有很多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沒辦法克服,并不僅僅是成本問題。”他認為,搬遷到內陸的臺企面臨的競爭壓力比留在東莞本地的臺企更大。
“像我們當初來東莞,窮鄉僻壤,但是臺企越聚越多,還能抱團發展,互通消息,相互支援。如果單槍匹馬去到內陸就不可行了。臺商在東莞可以說是首屈一指,其他地方的商人少,臺企要面對的主要是港商。但內陸不一樣,比如蘇州一帶就不單有臺商,還有美商、德商、日商等等,各方面的競爭都更激烈。在東莞,員工怎么換工作都基本在臺商的圈子里,其他地方不一樣,臺商可能好不容易招了一個新手,做了三個月,美商又高薪把他挖走。那人在美商呆三個月,日商福利好薪水多,又被挖走了。我們痛苦,轉移到內陸的臺商比我們更痛苦,技術工人轉換速度太快了,而這一點又是很難控制的。”
也有臺企把外遷的地址選擇在海外,但語言溝通的障礙、甚至政治上的排華勢力,都成為他們經商之踵。有臺商告訴記者,自己有朋友在柬埔寨做內衣貿易,一次抓住一個偷東西的女孩,其身上就穿了七八件新內衣;有時候,工廠的新品內衣成品還沒出來,旁邊的小店就已經在賣了,而且全部是“正品”。“真的要遷移也是一個很艱難的決定。”
陳榮備表示,臺商外遷是好事,但遷移的過程是很艱辛的,臺商外遷需要更多的勇氣。
“大部分臺商以前都過得比較順,現在經歷波動,需要靠自己去判斷,沒人會告訴你要怎么去走是會贏的。”黃先生稱,現在市場上的貨品普遍供過于求,臺商應該認真思考自己的經營如何突破,著眼于行業的前途,然后決定采用怎樣的方式去應對和處理。
珠三角仍有極大的吸引力
有臺灣媒體稱,自2005年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后,廣東省幾乎年年都要提高員工的最低工資。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廣東全省最低工資水平平均提高73.3%,年均增長11.6%。在從2005至2011年的7年里,廣東最低工資標準漲幅均過9成。許多臺企人力成本因此增加,又適逢勞工荒嚴重,需要付出更優厚的薪資,才能聘請到足夠的員工。
不過,不管怎樣,對目前的臺商而言,東莞乃至整個珠三角依然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有臺資鞋企曾將工廠搬至江西,招工的問題是解決了,但是很多配套部件的制造商在當地都找不到,只能回到東莞找廠家制作,然后通過貨柜或卡車運送到江西。而將運費等成本攤入到整體成本之后,利潤空間反而受到了擠壓。配套不完善成為臺企甚至珠三角本土企業遷移到內陸經營的一道門檻。而該企業回到東莞后,勞工荒又成了一個必須解決的現實難題。
“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絕對是對的,但這個做法需要有時間性和步驟性來處理,不能強壓。現在的廣東有點尷尬。是不是等到將來真的轉型升級成功了以后,勞動密集型產業相對淘汰以后,東莞所有的外地勞動力已經不能支持本地企業的發展了。”
黃先生認為,用工問題并非東莞臺商面臨的最大問題。“任何企業最關鍵的事情就是賣。一定要訂單充足,而且要有個好價格。像臺灣早期,先是鞋廠跑掉了,接著是成衣、紡織等等,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東莞現在也面臨這個問題。世界整體環境對訂單的影響,讓工廠生產出的賣不出去,生產得再好都不行。全世界經濟都不穩定,訂單急劇減少,造成很多產業的供給都會減少,所需要的勞動力數量也會減少。大部分工廠都會少請人,增加銷率。所以,未來的廣東一定要走向人口自給自足這條路,不然也很麻煩。”
“首先要輔助企業,讓企業支持自身的勞動力的發展。第二是要吸引更多的本土的勞動力就業,不能放在那里閑置不用。”黃先生表示。
廣東省粵港經貿信息交流促進會副會長梁智文稱,現階段,臺商更多的是選擇往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內陸遷移,只有少數才會選擇走出國門。這種現象可以解釋為,隨著臺灣出口競爭力日益弱化,外部經濟環境的不景氣,所以更加依賴于內地市場。“臺灣產業現在比我們更痛苦。內地這邊成本高,但跟臺灣還是沒有可比性。所以,臺商都想拼命地往內地擠。”
東莞臺灣事務局的數據顯示,去年,東莞新簽臺資項目334宗,同比增長37%,合同利用臺資9.43億美元,同比增長17.2%,實際利用臺資達到8.43億美元;臺企進出口468.52億美元,同比增長12%。不管怎樣,臺企仍是目前東莞經濟的重要支柱。(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