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網為您解答電商抄底熱新風險
【中國鞋網-行業新聞】有人說,2012年是電商行業不折不扣的寒冬。可以說,所有電商之死,最大的原因是沒錢了,再往上溯,則是因為看不到希望了。那么,為什么看不到希望呢?從理論上來說,各家電商眼前的“冬景”都基本一樣,而能否愿意且有能力堅持下去,則很大程度上與電商網站的基因有關。
其實,與其說是電商行業的寒冬,不如說是以VC為代表的金融資本正在經歷寒冬。除了大量已倒閉的電商之外,目前尚在運營的知名電商網站中,上市也遙遙無期。在這些電商體內云集了大量的VC資本,其屬性是財務投資,講的是快進快出。因此,當中國概念股赴美IPO這條路幾近“塌方”時,VC們自然不敢再繼續“鋪貨”,私下里都琢磨著如何“轉手”抑或“撤攤”。

不過,在金融資本戰略收縮之際,一個新勢力卻開始進場抄底并大舉發力,這個生力軍就是產業資本。去年7月,鞋業巨頭國際創辦的鞋類B2C網站正式上線,隨即開始在各大媒體進行地毯式推廣。今年2月,零售巨頭沃爾瑪接手平安所持有的B2C網站1號店的股份,實現了對1號店的控股……,產業資本對電商市場的高舉高打,一時間令業界側目。
至此,在金融資本投資的電商網站舉步維艱,大幅壓縮市場投放之際,這些具備產業資本基因的“后來者”卻接過了“燒錢”的接力棒。
一雙鞋的平均售價在300元左右,但是僅營銷成本就要160元,這無異于賠本賺吆喝,在產業資本眼里是難以接受。由此,百麗方面等電商跳槽過來的運營團隊發生了“沖突”。“傳統企業的人跟電商的人,在互聯網經驗上或者說操盤方式上,發生了巨大的碰撞,應該說是操作理念的不同。在選擇成長方式或者路徑的時候,這個分歧點是非常大的。”
其實,雙方的沖突主要在于廣告投放上面,盡管產業資本想抄底,但是絕不等于打算重蹈覆轍。“市場推廣是雙方一個最大的沖突。其實傳統企業,尤其是像百麗以渠道方式起家的很少投廣告”,徐雷解釋說,“百麗為什么可以不打廣告還能做這么大,因為百麗有1萬多家門店,門店就意味著是廣告。”
在金融資本畏葸不前之際,產業資本的后勁開始顯現。不過,對于電商這個領域,雖然產業資本占據了后發的“不差錢”優勢,但卻有“差經驗”的劣勢。這些都還需要時間來檢驗。(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