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博會推動中國體育用品業快速成長
【中國鞋網-行業新聞】5月18日,國家體育總局器材裝備中心主任、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馬繼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制造的體育用品占據了全球60%的市場份額,本土品牌不僅在國內一線城市獲得了快速發展,而且部分品牌已經在境外開拓市場,近十年來,體博會在培育中國民族體育用品品牌方面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5月17-20日,2012(第30屆)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在北京舉辦,共10萬平方米展區、近1200家企業參與的本次展覽為歷屆體博會規模之最。
從體育用品博覽會向體育產業博覽會轉型
馬繼龍說,本屆體博會已經不完全是一個體育用品的盛會,它呈現出了體育產業盛會的性質。表現在以體育用品為基礎,融入了體育文化、體育經濟以及相關的活動。
從統計情況來看,貿易觀眾比例增多,尤其是境外貿易觀眾數量大幅增長。同時,相關論壇、企業在現場舉辦的活動比以往增多,內容更加豐富,如舉辦了多場體育財富論壇、體育產業論壇,部分高端論壇還吸引了許多體育經紀人和體育明星的關注。
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還第一次發布了中國體育用品發展現狀及趨勢白皮書,這是中國體育用品業發展史上第一次向社會發布報告,主要從服飾、鞋和健身器材三大類別綜合了統計部門、海關以及上市企業的一些相關數據,比較全面、客觀地對目前體育用品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做了評估。
同時,部分省市也開始借助這個平臺進行推廣。陜西省體育局和相關地市在體博會期間搞了發布會和簽約儀式,準備打造西部體育用品產業基地,還有一些企業在這里發布了企業強強聯合的一些活動。
體育收藏、體育文化、體育旅游也是本次體博會探討的幾個重要內容,并準備將中國體育產業論壇打造成國際性體育產業論壇,促使中國體育用品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
在談及本屆體博會國際知名品牌參與的情況時,馬繼龍說,國際體育品牌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在全球的營銷做了很大調整,維持或者壓縮店面,參與展會較少,而國內品牌則加快了店面擴張。
一批民族體育運動品牌快速崛起
馬繼龍表示,從1993年開始舉辦以來,體博會在推動中國體育用品業發展方面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打造了一批中國民族體育運動品牌,尤其是近十年來自主品牌迅速成長。不僅獲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銷量大幅增長,而且強化了企業文化建設,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大幅提升,大規模進入一線城市。
2003在上海舉辦體博會時,、361度、德爾惠等一系列福建產品幾乎在上海沒有店面,然而,不到十年,國內各大城市的體育服飾、健身器材專賣店遍地開花,有些品牌開始拓展境外市場。
2011年,體育產業在全國GDP中比例為0.58%,其中體育用品業的貢獻為85%,與體育強國和體育用品消費大國相比,中國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這也意味著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體博會充分發揮了橋梁和紐帶作用,加強了國內體育用品企業之間及其與國際企業的合作和交流,同時讓國內外消費者對這些企業有了更多的認知和理解。
體育用品業進入較長調整期
馬繼龍說,中國體育用品業目前確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形勢非常嚴峻。中國有2萬多家體育用品生產企業,這些企業以生產加工為主,但是也有相當多的企業開始做自己的品牌。技術好,實力強,有市場競爭力的才能生存下來,這就需要企業不斷提升研發能力,加強產品創新,采取新的市場推廣策略。
從目前來看,行業的調整可能還會持續2-3年,如果國際環境還沒有好轉的話,也許需要更多時間。個別品牌去年已經發生了50%的負增長,原來年利潤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的,2012年的財報可能出現負增長,明年再談這個問題的時候情況可能比今年更加嚴峻,但是3-4年以后,有一些品牌將會發生質的飛躍,會從一個地區性的品牌成為全國性的品牌,然后再成為國際性品牌。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也會出現令人驕傲的國際大牌體育運動品牌。(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