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爭奪戰正在全球范圍內打響
【中國鞋網-國內動態】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美國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宣稱未來20年將通過發展高端制造業,重構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美國由“去工業化”到“再工業化”的轉變,絕不是簡單回歸“美國制造”,而是為了搶占新一輪科技和產業競爭制高點。31年來首次出現年度貿易逆差的日本,也出臺激勵措施,避免產業“空心化”帶來的經濟社會問題。
“只有重塑實體經濟,發展才有基石,這只是一個方面。”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總經理林左鳴說,歐美“再工業化”的更大目的,是要立足“后危機時代”,搶占全球產業科技的制高點,掌握高端制造業的領導權。
“這將對"中國制造"轉型升級"中國創造"形成圍堵之勢。”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遲福林說,歐美等國將借“再工業化”重新搭起貿易壁壘,并且通過“碳稅”、勞工標準、社會責任等規則,重奪國際產業競爭主導權。
160年前,中國曾是世界第一生產大國;2010年,中國制造又回到了全球第一,產出在全球占比為19.8%;位列第二的美國制造,全球占比為19.4%。在500多種工業產品中,2010年中國制造業有200多種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生產大國。
遺憾的是,如今享譽全球的“中國速度”,竟是“8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制造大國而非制造強國,讓人有些憋屈。地球人都聽說過,一個10美元的芭比娃娃,僅有0.5%的價值屬于中國制造,而勞動收益只有0.35%。即使是如此微薄的勞動力紅利,眼下也難以為繼。
2011年以來,北京和長三角、珠三角等25個城市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長22%,一些企業出現了“用工荒”,而少數跨國企業也有轉移出中國的跡象。一個典型案例是,中國一度是耐克最大的全球制造基地,生產了40%的耐克鞋,但目前越南超過中國,成為耐克最大生產基地。
與以往的“世界工廠”概念不同,中國制造業近30年的崛起,并非從科技發力。沿海加工型小企業的紛紛破產,足以證明依靠低成本獲利的時代終結了。勞動力和商務成本升高,凸顯了核心技術缺失,不僅給中國制造業設置了巨大瓶頸,更使中國的產業形象蒙羞。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經講過:“在國際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臉,豐田是我的右臉。”在他看來,“國家產業形象”就是可以代表國家的“核心科技企業名牌”。而傳統“中國制造”低端、廉價、劣質的陰霾,與我國迅速崛起的經濟實力和國家形象極不相符。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澄認為,國家實力的基礎是經濟實力,而經濟實力取決于企業實力,因為經濟的主體是企業。企業的實力體現為產品或者服務的競爭力,企業有沒有核心技術,決定了它能否置身產業領導者高地;有沒有具有領導者地位的企業,則決定了整個國家產業的命運。
要想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占據制高點,中國制造業就必須果斷“變臉”,實現從“制造”向“創造”的轉變。
中國是享受全球化紅利最大的國家之一。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歐洲將傳統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中的生產制造環節以及部分低端服務業大規模向外轉移,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被納入由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所主導的全球分工體系和生產鏈條中。中國緊緊抓住這一全球化分工的機遇,大力推行“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迅速融入國際生產分工體系。憑借著勞動力和資源的比較優勢,中國成為世界勞動密集產業資本和生產環節轉移的目標地,并進而形成了產業鏈及產業基礎。
目前雖不乏華為、中興、格力、海爾、聯想等一批著名的產業品牌,然而能代表國家產業形象的品牌,依然很少。
目前,全球三大男襯衫的40%產自中國,世界每10雙運動鞋中有1雙是“中國制造”,電腦整機95%以上的零件在中國加工,但這些產品的制造者很少不是在為國際巨頭“打著零工”。“我們在得到一些漂亮數據的同時,國外的品牌企業則收獲了豐厚的利潤。”商務部研究院有關人士這樣說。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介紹說,中國每年生產380億支圓珠筆,但有技術含量的筆尖鋼珠近90%來自進口,墨水80%進口或用進口設備制造。常用的中性筆,在美國市場售價1.99美元,而制造該筆的中國工廠在其中的獲利僅1毛錢。
酸楚的數字發出警示:雖然世界上很多暢銷產品都在中國生產,比如蘋果發布的新iPad,就是在中國加工組裝,但“微笑曲線”的兩端研發和營銷并不在中國。“錢都讓別人掙走了,可以說就是替別人打工”,我國制造業并沒有真正“微笑”起來。
國外品牌的諸多產品,是從中國企業的一條條生產線走下來的,凝聚的是中國的資源和環境付出,高高托起的卻是國外品牌的聲譽和市場,留給“中國制造”的則是“只能生產中低端產品”的烙印。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約為美國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國的5.56%。
2012年1月我國出口額同比下降0.5%,這是2009年12月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這一信號引起廣泛關注,預示支撐“中國制造”的國際貿易空間正在加速縮小。(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