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鞋企如何對奧運營銷進行微創新?

【中國鞋網-行業新聞】借助奧運賽事為載體來推廣企業的產品和品牌的市場營銷活動就是奧運營銷。對于企業而言,奧運營銷要與企業的戰略緊密結合,與企業的管理系統無縫對接,與整個營銷的相關要素完美整合。隨著科技與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消費者變得越來越挑剔,企業如何對奧運營銷進行創新,從而收獲價值?
在距離2012倫敦奧運會僅百余日之際,筆者總結本屆奧運企業營銷的新看點,企業如何能夠最大化投資回報?
奧運臨近,與奧林匹克有著多年合作關系的頂級贊助商都在積極備戰。“阿迪達斯、VISA這些品牌都是奧運會的長期支持者。雖然本次倫敦奧運舉辦的國際經濟環境不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由于歐債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被稱為“緊縮時代的游戲”。
但這并不影響大公司參與奧運營銷的熱情。Troy認為,對于很多企業和行業來說,奧運的到來如同“盛宴”,參與將給行業帶來巨大商機,大家都在分享游戲中的蛋糕。但也并非只有正面傳播效應。
除此之外,選擇“避運”(避開奧運會)的英國人也不在少數,因為害怕地鐵交通擁擠與生活不便利。英國《獨立報》的一項調查顯示,選擇倫敦奧運會期間去海外旅游的英國人中,有近25%表示,“逃亡”的目的是為了“避運”。2012年,大約有1000萬人會在奧運期間離開,其中400萬人會在奧運開幕前5天內離境。
值得玩味的是,英國人的“避運”熱潮給一些行業與公司帶來了商機。旅行社和航空公司就是其中最大的獲益者。英國某旅行社代理員布麗奇特?基弗爾說:“他們想躲得越遠越好,比如去越南或泰國。”
營銷不只在倫敦
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熱衷去倫敦,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不是奧運贊助商,除了像賭徒一樣賭一把,可能拿到更多的“好處”之外,他們還有一個選項,是“什么都沒有”。
最近的案例就是,在北京奧運現場,推出了一系列苛刻的限制――不僅僅讓廠商更讓觀眾體驗了一把奧運的高門檻――不能身穿百事可樂廣告的T恤,不能看比賽的時候吃肯德基,不能穿著或攜帶任何帶有非奧運贊助商明顯標志物的衣服、食品以及其他物品。否則,可能將因此不被允許進入賽場。
但這并不意味著本地企業就缺少機會,李寧就創造了一個有趣的標桿。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李寧就與央視體育頻道合作,體育頻道所有主持人及記者都穿著李寧服裝,包括奧運轉播期間,聯想則與中國體育明星姚明和丁俊暉合作,通過贊助NBA、斯諾克公開賽等提高自己的影響力。還有五年前的蒙牛,與央視體育獨家冠名《城市之間》,使其成為被誤認率最高的非奧運贊助商,誤認率高達57%。
要知道,雖然他們當時的營銷針對的是北京奧運,可聰明的企業如果領會其營銷理念的精髓,就能夠同樣做到不去倫敦奧運會,也能將營銷盛事精彩演繹。 “贊助奧運并不是企業的最終目的,其目的是利用奧運背景實現與消費者的溝通來提升品牌價值。從這種意義上說,非奧運贊助商較贊助商來說,并不處于劣勢地位。”可口可樂全球奧運總監彼得?富蘭克林說。
邊緣企業營銷“硬”啟動
奧運來臨,誰都想和體育沾點邊。奧運本來是體育用品相關企業的營銷天堂,不過也有越來越多的非相關企業希望搭上這4年一趟的列車。不過,與體育關聯度不高的企業做奧運營銷可能需要來點“化學反應”:怎么建立關聯度是個大挑戰。
“非體育類相關品牌要搭上奧運快車,在內容上一定不能生硬,要找到內涵和奧運精神之間的傳播關聯點。”北京CBCT品牌營銷機構董事長李志起說,比如家居品牌可以往健康、快樂上聯系,因為奧運不僅是一種比賽,而且這種運動也可以給人們帶來快樂。
再如當年奧運會的贊助商三星,也是依據自己品牌戰略轉型上的需要,和奧運的精神取向,提出“挑戰極限”的口號。既迎合了奧運會更高、更快、更強的進取精神,又彰顯出三星頑強向上的品牌內涵。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與體育的關聯度并不是最高,李志起認為,本土企業在選擇宣傳形式上也要量力而行,可以選擇一些低級別的協議合作。同時,就以往經驗來看通常贊助費用本身花1元錢,而其前后的相關推廣費用投入要花上5~8元,與奧運掛鉤的企業也要做好實力上的準備。(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在線咨詢
快捷留言
- 請問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嗎?
- 我想了解加盟費用和細則。
- 留下郵箱,請將資料發給我謝謝!
- 我對加盟有興趣,請迅速聯系我!
- 我想了解貴品牌的加盟流程,請與我聯系!
- 請問投資所需要的費用有哪些!
-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