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被指不倫不類 奧運季能否反彈
【中國鞋網-品牌動態】2011年,體育用品商大量處理存貨,李寧公司也不例外,1.88億元的存貨撥備較上一年同期增長63.48%;與此同時,由于受到新批發折扣率政策和生產成本上漲的影響,毛利率則繼續下降。
當前,五大本土體育用品中,李寧公司雖營收位居首位,但是凈利潤卻最少:安踏以17.3億位居第一,李寧公司則以3.86億墊底,甚至不及排列前一位、凈利7.8億元的匹克的一半。雖然李寧公司依舊保持在第一陣營的領先位置上,但原地踏步、甚至不升反降的表現,無疑為后來者提供了趕超的機會。
另一方面,國際品牌對中國市場的野心昭然若揭。曾被李寧公司一度超越的阿迪達斯,去年在華銷售額猛增28%,漲幅居全球之首,所占市場份額已超過李寧公司,躍居第二位。而耐克則早已把觸角下探到中國四線至六線市場。顯然,李寧公司已夾在虎狼之間。
“一個基層的員工可以有機會在這樣的會議上發言,并得到高層的重視,親自參與實施,這樣的情況在職業化、規范化的李寧公司時期幾乎難以見到。”張慶看來,過去的李寧公司,是靠著熱情和沖勁摸索出來的“家族企業”;如今的李寧公司,早已成為打著職業經理人烙印的上市公司。而正是在從小打小鬧向日趨規范的職業化進程中,李寧公司得到了很多,也失去過不少。
事實上,自國際化萌芽開始,便開始醞釀著第一次品牌重塑。當時的目標是,突破10億銷售額瓶頸,解決品牌老化傾向。到2001年,李寧公司正式引進職業經理人,引入更具國際化視野的人才。“空降兵”的到來使企業完成了初步的規范化建設,李寧公司也從產品導向型轉變為市場導向型企業。
而李寧公司的第四個發展階段體現在2004-2008年。上市之后的李寧公司每年以倍數的速度遞增,并在2008年迎來一個輝煌的頂點。直至2009年下半年開始,才慢慢進入了如今廣被揶揄的調整及再度品牌重塑階段。
更為遺憾的是,盡管越來越多的人涌進李寧公司,為公司的發展出謀劃策,但其并沒有明確的方向感,甚至連機會擺在眼前也捕捉不到。2006年籃球世錦賽,李寧公司簽約西班牙國家男籃,西班牙最終打敗美國夢之隊,奪得那屆男籃世錦賽冠軍。面對這樣一個詮釋 “一切皆有可能(李寧公司當時的口號)”品牌主張的大好時機,李寧公司卻未有任何反應。
短期而言,奧運給了李寧公司一個翻身的機會,如若能借助倫敦奧運會重新拉動李寧低迷的市場表現,觸底反彈自是指日可待。無論如何,截至2011年底,中國體育產業總產值達到2220多億元人民幣,其中體育用品業占到80%以上,而鞋類行業又是體育用品業中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
“現在是行業的調整期,排名前三到五位的巨頭會進行一個調整,如果能夠做好差異化,在產品品質、分銷控制等方面表現穩健,未來十年之內可能會有2-3家可以和國際品牌掰手腕的企業出現。”張慶表示。當然,挑戰依舊不小,行業市場競爭加劇,會有品牌受競爭的沖擊,慢慢掉隊。(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