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寄望電商渠道解決產品庫存問題
【-行業新聞】目前,來自特步、等上游鞋企的庫存壓力正逐步轉嫁給渠道,電商首當其沖:某品牌庫存數十萬雙,周轉天數超過90天。另一方面:上游鞋企為清庫存不斷降價,渠道存貨越久,浮虧越多。
鞋類電商被逼入窘境:想提高客單價和毛利?庫存和不斷走低的供貨價不答應;快速出貨,做渠道廉價“搬運工”?資金壓力陡增,白為他人做嫁衣。
細數庫存積壓情況,我們不妨參照一組數據:匹克2011年報中披露,其有5~6個月的庫存待消化,匹克CEO許志華坦言,“今年是清庫存的一年”;安踏2011年年報中披露,截止2011年12月31日,安踏存貨金額為6.18億元,同比增36.1%;361°同期存貨金額達到了4.51億元,同比增81.8%,6個月的平均存貨周轉周期由去年的19天增至45天;李寧、等運用品牌的庫存量和存貨周轉周期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換一個更直觀的說法:如果鞋企存貨問題解決了,“凈利潤能提高8至10個百分點”。
傳統鞋企通過各種方式疏導庫存壓力:李寧開設340家折扣店與工廠店,清理存貨;斥資3億元回購經銷商手中“未銷售產品”;匹克、安踏等品牌則通過調低對經銷商的出貨價格,加速清理。
對于鞋企來說,生產效率越來越高,供應鏈越來越強大,但傳統渠道和需求沒有跟上,這是庫存高企的主要原因,而新興的電商渠道成為解決庫存一個不錯的突破口。
殊不知,鞋企對電商寄予厚望的同時,也給其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我們相當于被上游品牌商綁架了”,一位業內人士大倒苦水:今年電商行業的主旋律是停止燒錢,提高凈利,生存第一;而鞋類產業鏈因為庫存高企,品牌商不斷降價清理,渠道商必須快速出貨,走微利路線。如果貨品積壓,可能零售價買的比進貨價還要低,做一單還要賠上不少。
其實,鞋企對經銷商(含電商)不斷下調產品價格的潛臺詞,是要求渠道快速出貨,背后的邏輯也非常清晰:多次對線上、線下多個渠道同時下調價格,如果單一渠道不降價,出貨量必然受到沖擊,只能微利快速出貨。如果貨品積壓嚴重,該產品再次下調供應價格,渠道商便形成浮虧。
為了降低庫存轉移的風險,比如等鞋類B2C還找到了一些捷徑,直接提供訂單對接,在拍鞋上下單,由企業配送,賺流水分成,這樣做可以大大降低電商企業的庫存風險,定價權在品牌商手中,從而解決一系列的庫存后續問題。(-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